美文网首页行者无疆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旅行·在路上
这次旅行一出发,我就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 德国札记.1

这次旅行一出发,我就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 德国札记.1

作者: 荒梁 | 来源:发表于2017-11-11 00:51 被阅读33次

    今起,我正式地、零散地说说德国之行前前后后的故事,包括路上的见闻和感受。今天这篇,当做是序言吧。

    壹。

    8月份的时候,我报名并被选中参加了德国魅力名城的旅行项目,要去德国体验五座城市,提交一篇游记和一定数量的照片,这大概就是一般旅行体验师干的事情。

    说来也奇怪,我一直的职业都不是外人轻易就能理解的范畴。以前做汽车公关的时候,我多数的高中和大学同学都以为,我是个卖车的,something like that吧。今年辞职后慢慢做起了旅行体验师,大家还是没明白我做的是什么,只是看到我有时候会在那,有时又在那,那,那,那……其实简单点,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写旅行报道的自媒体,客户(行业内一般称他们是“金主”)请我们去旅行,我们以报道来回报,协助其推销旅行的路线、目的地、项目、酒店等等。这是对旅行体验师最简单的一种诠释方式了吧。不少项目都是团队形式出游的,一次会有5-10个左右的旅行达人一起出发,对方也是用接团的形式来接待。

    ▼很多旅行项目,都是一群旅行达人一起受邀参与

    但此次德国魅力名城游的项目不是团体形式,而是个人的单兵作战。我负责五座城市,另一个签约旅行家负责其他五座城市,我们各自完成自己的路线,从签证、机票、火车、住宿、行程等,都是自己设计规划,完全跟自己去自由行无异,全部自助安排,费用也是垫付——这倒是蛮适合我这种经常自由行份子的,虽然就会累一点。

    抱着巨大期待,准备出发。

    贰。

    德国旅游局要求每个城市至少要体验两天,不建议我花太多时间去游览周边太远的景点,攻克城市核心就是我主要的任务。于是从成本考量,我就卡着这个两天的节奏来安排行程,否则待的时间太长成本会太高。当我这么安排的时候,其实巨大的“坑”已经在成形……

    8月底我出发了,花了十一天左右的时间,从南部最大城市慕尼黑出发,一路搭乘火车北上,经过斯图加特、纽伦堡、莱比锡,最后抵达德累斯顿。

    这条线路还是蛮有代表性的,第一,这五座城市是魅力名城联盟在东部闪亮亮的代表,常住人口都在50万以上,城市规模和历史的厚度都在德国排前列。也许没有小城市的幽静,也难见壮阔的自然风光,但却不失为初次探访和快速了解德国的好途径,并且从南到北近900公里的跨度,足以感受不同区域的城市性格和人文特点;其次,我好歹也算是个车迷,这条路线上正好聚集了奔驰、宝马、保时捷、大众等品牌的博物馆和工厂,岂容错过?

    每座城市的行程,由我提前做好意向性的规划,提交给旅游局。然后旅游局会让五座城市当地负责旅游推广的同事来给我更进一步的行程建议,双方确认后我则根据这个行程来完成。基本上每座城市的模式都是这样:

    ☞ 晚上抵达入住酒店

    ☞ 当地旅游局提前将新闻资料夹、交通卡、博物馆卡等放到酒店前台

    ☞ 第二天一早先由一个旅游局安排的地陪带我逛2小时的老城区核心景点,给我做必要的背景讲解;然后旅游局代表跟我吃个饭

    ☞ 接下去的1.5天时间,就是我自由行动的时间,我会走完对方推荐的一些重要的景点,如果时间富裕当然可以自行安排。

    ▼每天到店后需要花不少时间来浏览这一堆城市资料,谁叫我是那么认真工作的人呢?

    结果第一座城市慕尼黑走完,我已经意识到我设计的这个“两天一城”的行程,就是此次之行“大坑”。喘息着从慕尼黑离开时,觉得脸被打得啪啪啪的响,自己抽自己:为了争分夺秒看景点跑得巨累,同时意味着失去深度了解一座城市内涵的机会。

    该怪的是自己,我觉得自己轻视了这五座城市的规模及内涵,毕竟每座城市不就是五六十万的人口量级吗?能有多大?我可是从魔都这样千万级的城市过去的啊!

    但这就是欧洲。历史赋予它的广袤深度,远远大于人口和城市地理大小所带来的影响。我承认自己的“轻敌”,这是不应该的失误。

    ▼德国一座城市的老城区,的确看起来不大,但“内容”的确不少

    结果一路上只能安慰自己:那些未曾看到的,就当是此刻的遗憾,成为下次再来的动力;那些遇见的邂逅的,都是此时的幸运,都是不可多得的缘分。

    我最后能做的所有弥补措施,就是每天都咬牙多走几步,多看一点点。于是那十来天,我的微信步数突然蹿升到朋友圈前三位,最多的时候,每天有3万多步。如果平时散步走个三四万步我觉得完全OK的,但当时我背负了两台相机机身、3-4支镜头、一台无人机以及一个三脚架……从早上9点出发到晚上9点、10点左右回到酒店……

    每天回酒店后必须要做的事情是:倒照片、格式化存储卡、给所有设备充电、挑出当天发微博的图处理好发微博。

    而我往往在挑图这个环节已经抱着电脑累得睡着了……半夜会醒来,揉着巨疼的肩膀然后去洗澡,再继续挑完图发完微博,倒头再睡……

    ▼德国多数城市不允许放飞机,于是只能登高来拍摄一些全景,每天爬楼梯是我最害怕的事情,最多的一天估计爬了上千级台阶

    事实上在我的旅行计划中,安排了每座城市都至少要拍一个日出。但最终可以想像,我怎么可能爬得起来!!!

    我还记得,给某个城市的旅游局接待代表看我在上一个城市的部分精选照片时,她脸上露出的惊诧表情。她说:“这是你两天内看完的景点内容吗?”我点头说是,而且我还有很多图没挑选出来。她连呼几个“不可能”,因为她觉得那是得花两倍时间才能全部看完的,更别说每个景点还得花时间拍下照片。

    第一次觉得,我竟然能把“走马观花”这四个字,演绎得如此认真精准。谁叫这是自己挖的坑啊!跪着也要填完它啊,5555。

    叁。

    我承认在有限的条件下,人更需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对我来说,这样的欲望就是希望路上能看到更多的城市景观,感受更多的特色人文。而德国,是一个可以非常剧烈地引发这种欲望的地方。

    所以这一路上,需要永远跟这个欲望做一直的抗衡。我觉得这是旅行体验师的“苦闷”,却可能是“旅行摄影师”些许的安慰吧。

    请注意,我这里使用了“旅行摄影师”一词。

    旅行摄影师,不仅仅是一个头衔那么简单。头衔很虚,在如今的世界里。这是一个人手一台单反就可以说自己是摄影师的年代,我也没有免俗。 就像一些人名片上写着“总裁”,不见得他们真的就是总裁的能力和水准,当然,也许他们擅长“总是裁人”,who knows。但如今我们“摄影师”的头衔更多是职业名称,不代表是牛逼哄哄的专业大师。

    我不是风光摄影师,虽然我很爱拍拍风光。那是因为我尚没有达到风光摄影师的专业级水平,专业级的毅力和耐性。风光摄影师为了拍一个景点,是可以爬山涉水、蹲守等待不知道多久的。他们具有破釜沉舟的意志力。不是每一个极致风光大片都是去到现场唾手可得,不信你去试试,立马可以感受专业和非专业的差距。同理,我也不是什么人文、人像等摄影师。能拍,不代表能拍得好。

    我将自己此刻定义为旅行摄影师,是比较准确的。它70%是能力,30%代表职业状态,两者相加等于100%的兴趣。70%的能力,指的是具有快速抓拍的技术和意识,类似于活动摄影、街头摄影,都是一次性不可回溯的拍摄状态。在非常有限的旅行时间里,我大概知道应该怎么去拍到一些点睛的画面,而这跟我自己长久的无意识的自我训练有关。

    当旅行摄影这种听起来是享受的事情成为工作的时候,它也是需要一定的技能作为支撑的。以前和现在从事的工作,很多相同的地方就在于都需要客户和同行的认可。但现在从事的工作最恐怖的地方,在于那种竞争是刺刀见红的。你拼命奔跑,努力向上,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停下来,环顾四周,或者简单刷一下朋友圈,你就会发现,tmd,人家比你做得更好更棒。拍照比你好的人,多了去了。写稿比你好的人,多了去了。流量比你高的人,多了去了。tnnd,甚至比你能装逼的人,也多了去了。

    在任何一个看似机会不少的赛场,都不缺乏弱肉强食啊。

    / 未完待续 /

    # 图文均由荒梁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引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69ed9387a7ec:这真是个全民媒体化的时代,已不再向往所谓的职业旅行家,体验师之类的职业,说到底,都是广告人。
      • JeanYangPhoto:当兴趣变成工作,味道就不一样了,只要努力做,做的完整,一直做,就不会被淘汰,不用太在意别人。

      本文标题:这次旅行一出发,我就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 德国札记.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tw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