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的心理咨询室有很多来访学生,大都是因为自己不能专注学习,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上不去,年级排名下降等问题前来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
他们被自己的强迫分心所困惑,心静不下来,“杂念”很多,胡思乱想,自己又被无力管理自己而焦虑,所以学生带着自责与内疚来强制自己好好学习,努力集中注意力,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于是就形成了强迫-分心-再强迫的恶性循环,学生苦不堪言。
许多家长和老师为了防止学生分心也是煞费苦心,限制学生参与课外社团或课外活动,严控手机,杜绝早恋等,以铲除“杂念”,目的是能让孩子专注学习。
有些家长与老师配合,严密监控孩子的交往动向,一旦发现孩子与哪个异性走的近,就怀疑是早恋,跟踪孩子,警告孩子,一些“听话”的乖孩子就会言听计从,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与情感,甚至不惜余力地和自己的本能做斗争,引发内心冲突,把能量与精力消耗在了与本能做斗争的过程中,同时也为自己战胜不了本能欲望而焦虑,导致心理失衡与心理功能的紊乱。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高三的学生,她因为临近高考,总是控制不了自己想看男生的念头,影响了学习,担心自己如果在高考的考场上也出现这样的念头怎么办?所以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她原来在重点班,因为总是不由自主地注意男生,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导致成绩下降,自己要求转到了普通班。
到了普通班,不关注男生了,又开始关注前排坐的一位戴帽子的女生了(这个女生因为头部做过手术,头发稀少,每天都戴着帽子)所以照样不能专注学习,为此很焦虑。
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人的心理问题源自童年的经历,于是我就开始了解她的成长过程。她的妈妈是一位小学老师,从小对她的要求很高,她学习好,听妈妈的话,是标准的乖乖女,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到了初中,妈妈告诫她要有远大志向,将来要做一名外交官,现在就要好好地专注学习,不要和男生交往,以免产生杂念导致分心,影响自己的前途。
她很认同妈妈的观点,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省示范性高中,在高一高二,她把自己一直控制的很好,没有什么“杂念”,从来不和男生交往接触,也没有什么同性朋友,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在高一的第二学期就考入了重点班,成绩排名一直在年级的前二三十名,妈妈很满意,自己也很自豪。可是从高考前的两个月开始,就出现了不由自主的看男生,导致严重的分心。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女生总是要注意男生?到了普通班为什么又开始注意戴帽子的女生了?该如何帮助这位学生呢?大家心里有没有答案呢?
这是因为青春期的女生长期动用自己的意志力压抑控制着自己的本能欲望,在与自己自然萌发的性本能做斗争,为此消耗了大量的能量,被长期消耗的意志力,在叠加了临近高考的强大压力下,终于败下阵来,不再发挥作用,强烈自然的本能终于冲破了人为的意志力,被长期压抑的自然欲望终于冲破了意志力的防线,控制了女生的行动,让她去注意男生,以此获得潜意识的满足与快乐。
那为什么在普通班又开始注意戴帽子的女生了?这是因为这位女生控制不了自己的潜意识,受潜意识性本能的驱动,她要去注意男生,她想要接近男生,她想要爱男生……但在意识层面总认为这是不好的,这是背叛妈妈的意志,这是坏孩子,于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罪恶感和内疚心,她要找到安慰,证明我是在注意女生,而不是男生,于是她就找到了替代的对象——戴帽子的女生,因为“帽子”代表着男生,这样也就满足了她潜意识的本能需求,可谓是两全其美,既没有辜负妈妈又无亏于本心。但这些内在的矛盾冲突是这位女生意识不到的,也是不明白的。
如何帮助这位女生呢?其实很简单,顺应天性,满足她的自然本能,将意识与潜意识统合,大胆地去看、去欣赏男生。
我告诉她: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你不要再做题,你的功课就是看男生,一个一个的看,慢慢的看,好好的看,仔仔细细的看,直到你不想看为止。
她听完后低下头笑的非常开心,她边笑边问我:老师,这样可以吗?我说:看男生不犯法,看男生不违纪,看男生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喜欢看男生说明你发育很正常、很健康,要做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吧,人好了,学习就好了。
我让这位女生试着去做,一周后如果还不行,再来找我。
这位女生再没有来心理室,一直到高考完,她来告诉我:因为复习紧张,一直没来告诉我。她按照我说的做了,真的管用,从那以后就很少有那种反复出现的念头,注意力集中,能专注学习了,在考场上也能静下心来思考了。
后来这位女生如愿以偿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为了尊重当事人的隐私,不便透露学校名称)。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十日谈》中的一个故事:父亲为了让自已的儿子成就一番大的事业,认为只要不近女色,就会前途广阔。于是从小就与世隔绝,一直长到十六岁,他才带儿子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姑娘。儿子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父亲答道:她们叫绿鹅。他嘱咐儿子别去看她们,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这个故事说明,人的天性无可阻挡。
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要让我们的孩子专注学习,不能靠强行打压孩子的本能欲望,不能靠强制剥夺孩子的交往权利,不能靠强迫学生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不能靠简单粗暴地纠正学生的缺点来实现。
而是要通过尊重接纳人性,顺应天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把注意力集中在尊重与接纳上,集中在寻找优势和擅长上,集中在培养一个正常人上,集中在满足兴趣与爱好上来实现。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身心和谐,内外统一,内心宁静,健康而愉悦地专注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