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却儿时的梦境里,那个闪闪发光的天安门城楼,在那里向群众挥手致意的伟大领袖所构建起来的北京以外,算起来,这是我第三次去北京。
第一次是转机,住在机场附近的一个号称三星的酒店里,出了酒店门,外面的街景、当地人的穿着、餐馆档次,都酷似河北偏僻小镇,不看车牌号,不肯相信,那就是北京。
第二次也是转机,晚上到达,乘夜色入城,在簋街一家四合院装修风格的地方吃了顿饭,第二天点不亮就离开,北京,是一路颠簸,是万家灯火,是牛栏山二锅头和烤鸭之后的昏昏然与热度,我打了个饱嗝,北京的味道喷薄而出。
这一次,总算进了北京。
对于一个外地人,雾霾就是北京。
可是,我们没有见到雾霾,天格外蓝,阳光格外灿烂,在一个七点多日出,四点多日落的城市里,除了正午时间,太阳都不在头顶,阳光斜射下的北京,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植物,人与人,人与建筑,用投影相连,我们踩着或是拖着自己的影子,把自己的影子送到更大的影子里去,然后一路向前,又从那里把自己的影子拔出来,走到另一个影子里去。
北京,北京北京的朋友说,这一次运动式的整改的背后,是很多外地人黯然离开北京,是很多河北人在这个冬天失暖,朋友说,北京这一次做的不地道,我更希望这仅仅是过程中的短痛,我觉得,没有雾霾的北京,也许才更应该是北京。
对于一个外地人,故宫就是北京。
有多次来北京的同行者替我们网购了故宫门票,得以不排队直接进场,没有要导游,就连那个电子解说器,最终也被我取下放进兜里,很多故事我已经烂熟,不愿意被那种程式化的声音带入,我更愿意慢慢走进去,去脚步丈量,去触摸,去看,去感受那个自596年前以来,众多故事的源地。
北京,北京 北京,北京故宫里让人少不了珍宝的收藏,钟表馆和珍宝馆都是游客必去之地,以钟表而言,陈列的多是当年洋人朝贡或定制之物,西洋的机械制造技术和中国式的权力崇拜相结合,让钢铁歌唱、啼鸣、叩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个三层角楼西洋钟,西方的绅士学会单腿跪地,学会毛笔写出对联,歌颂盛世,一切变得更加合乎当权者的意志,天下可以随意拧成想要的样子,自己设计,自己沉迷,这,是一个从古至今玩不腻的游戏。
北京,北京珍宝馆里以明代瓷器和清代的珠宝镶嵌品为主,明代瓷器比宋代,无论是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还是艺术品位,相去甚远,有些陈列,依我看,花纹样式单调,工艺略显粗糙,留白不足,如同是一个巨大的logo,清代的珐琅彩的色调我不敢苟同,想起今天为乍富阶层信奉的LV,油腻,恶俗,赤裸裸的炫耀,啥也没有,就一个字,贵!怎么了?
储秀宫,永远是一个引发香艳遐想的地方,但一个储字,包含了无情的占有,视女人如物。里间并不允许游客进入,只能隔了玻璃向内看,陈列不语,再也没有呢喃软语,再也没有暗香盈袖。
北京,北京一个时代,一个圈子永远有特定的励志故事,这里自然不乏一朝得宠,凌驾后宫的案例,那个叫慈禧的女子,也是从这里,一步步从秀女到掌管天下。男人先征服世界,而后征服女人,女人征服男人,而后征服世界,说到底,历史就是这两个故事的交替演出。
北京,北京院内的两棵柏树,在阳光下,每一片叶子都发着光,仿佛是无声的诉说,曾经有多少的女子在这两棵树下,一片一片,一遍一遍,细数寂寞,由青丝,到白头。
北京,北京走出故宫,看见护城河边的角楼,夕阳低垂在角楼的屋檐,琉璃瓦的红光,映射到河面,夕阳无限,这是故宫的结尾,何尝又不是那一个时代的结尾。
在这个无数人拍过的角度,我拍下这一张照片,湛蓝的天,微蓝的结了冰的河面,阳光和屋顶的光,角楼和城墙延伸出的线条,一张照片,看得见的只有这么多,在照片之外,还有许多看不见的,曾经在城楼上挥舞过的巨人的手,如山号令之下,是城墙下,护城河里,无名无姓的凌乱的尸首。
北京,北京一街之隔,就是景山,是崇祯皇帝以发覆面,咬牙吐出“死后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遗言的地方,我不知道,在373年前那个决绝的日子,是不是有一样的阳光,穿过天空,一层一层漫过宫殿的屋脊,最后洒到他的身上。
对于一个外地人,后海和老胡同就是北京,北京人就是北京。
北京,北京在后海边转悠,看见在冰水里从容伸展泳姿的阿姨,上前攀谈得知,阿姨今年62岁,坚持冬泳已经10多年,面色红润,语气谦和乐观,这一次,我决定追个星,主动要求与阿姨合影,希望能沾上她的健康豁达。
北京,北京在钟鼓楼边,一个主动上来与我聊天的老大爷,从老胡同开始,讲到过去的天安门,讲到当年被否决的梁思成北京改造方案,讲到国家领导都住过哪条胡同,如数家珍,老大爷的连珠妙语里,都是历史,是仍然清晰可见的,过去的北京。
北京,北京出门打车,出租车师傅会很友善地给你建议,当前堵车严重,到哪里坐地铁更省时省钱,旁边不相识的乘客,也进一步给你补充乘车路线,在零下6度的寒风里,感受到一丝温暖。
对于一个外地人,好大学就是北京。
酒店旁边并不起眼的北京化工大学,一查,也是个211大学,全国30多所985大学,北京独占20多所,在西南直辖市里,加起来,不过两所而已,令莘莘学子争破脑袋,你努力的终点,却是北京孩子们足不出户的起点,但这里面仅仅是一个资源分配的问题吗?并不尽然,好的环境滋生好的学校,好的学校反过来也营造好的环境,千百年下来,这里积攒下来的那些东西,都还在那里产生作用。
对于一个外地人,涮羊肉就是北京,烤鸭就是北京,可是见识再多,也只是一个外地人眼里的北京,你看到北京,并不是真正的北京,或者说,是和北京人眼里不一样的北京。
有时候,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北京,有时候,北京,只是北京人的北京。
北京太大了,也许再去很多次,也只能看到他的一部分。他大得足以装下无数沉重辉煌的历史,足以淹没无数人的悲欢离合,那么多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在北京面前,也不过是一瞬。
所以,我去过北京,但至今,依然不认识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