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时差党
《走近印度》(六)本土宗教的力量

《走近印度》(六)本土宗教的力量

作者: 德必有邻 | 来源:发表于2020-05-17 13:44 被阅读0次

    “其物质文明之无成就,与社会生活之不进化,不但不及西方,且不如中国。他们的文化中具无甚可说,唯一兴盛的只有宗教之一物。而哲学、文学、科学、艺术附属之。与生活三方面成了精神生活的畸形发展,而与精神生活各方面又为宗教的畸形发达,这实在特别古怪之至!所以他与西方人非一条线而自有其所趋之方向自不待说,而与中国亦绝非一路。世界民族盖未有渴望于宗教如印度人者,世界宗教之奇盛与最进步未有过于印度之土者……”中国学者梁漱溟的这段论述,我在去印度旅行之前读《印度文化史》的时候,是一掠而过的;从印度归来之后再读,特别是对照旅行经历反复体味之后,不禁拍案叫绝,连赞透彻生动,再次印证了什么叫“体验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

    印度流行着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等等,还有多得数不胜数的信仰和礼仪差别很大的小教派。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可以在印度找到信徒,可以说,印度就是一个活的宗教博物馆。对中国人来说,我们根本想不到传入东土开枝散叶成为中国最大宗教的佛教在它的源头印度是多么地枯萎!据2011年人口普查显示,印度信佛教的人只占0.7%,而信锡克教的占1.7%,信基督教的占2.3%,信伊斯兰教的占14.2%,信印度教的占79.8%。印度教现在是国教的地位,寺庙无处不在;而两千多年前佛教是国教,佛寺如今只有遗址了。寺庙是宗教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对它的金钱和人力的投入不同,代表着现实力量的对比。因此,我把后边关于游览佛教圣地鹿野苑的章节命名为《佛祖无泪我有泪》。

    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创立的思想体系,而是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等在公元二世纪左右形成的本土宗教。单从信徒人数(10.5亿)上看,已经成为仅次于基督教(15亿)和伊斯兰教(11亿)的世界第三大宗教,但是它没有基督教会或佛教僧团那样严格的组织,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的种姓划分就是它的组织形式。

    印度教宣称从世界的终极实在、三大主神以及他们的化身、配偶、子嗣到人格化的自然物(太阳、地母、母牛、神猴、菩提树、男根等)有3.3亿个神。三大主神是:梵天是创造万物的始祖,是第一位的主神,造像通常是婆罗门祭司装束、四面四臂、手持吠陀、坐在莲花上或乘骑天鹅;毗湿奴是宇宙的维持者,被奉为保护神,造像通常是王者衣冠、肤色绀青、佩戴宝石和粗大的花环、四臂手持法螺轮宝仙仗莲花神弓或宝剑、坐在莲花上或乘骑大鹏金翅鸟;湿婆是世界的破坏者,被奉为毁灭神,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造像通常是瑜伽苦行者打扮、遍身涂灰、缠发椎髻、头戴新月、颈绕长蛇、胸饰骷髅璎珞、腰间围着虎皮、四臂手持三叉戟斧头手鼓棍棒或母鹿。传说毗湿奴躺在大蛇阿南塔盘绕如床的身上沉睡,在宇宙之海上漂浮。每当宇宙循环的周期一“劫”(相当于43.2亿年)之始,毗湿奴一觉醒来,从他的肚脐里长出的一朵莲花中诞生的梵天就开始创造世界,而一劫之末湿婆又毁灭世界。毗湿奴反复沉睡、苏醒,宇宙不断循环、更新。

    实际生活中,多数印度人只崇拜一个天神,但不把它当作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遍布印度各地的印度教寺庙中供奉的最多是湿婆及其变身的塑像,其次是毗湿奴大神,而没有梵天。我此行游过的五个城市里大的寺庙以及遍布街头的数不清的小庙所见印证是这样的。这好像有点奇怪,其实一点也不怪,这基于人性的弱点:恐惧往往是压倒一切的力量,而世界的原创者与过客的关系不大。

    22日下午,我们本来要去的景点是贝拉神庙,可小三轮出租车把我们拉到附近的路边就突突突地开走了。只好问路人,但他们却把我们指向它旁边的一个祭拜活动正忙的庙。机缘的巧合,让我们得以随着人流走进庙内,参与到活动中去,更真切地感受到印度宗教的生活化以及人们对宗教的虔诚。

    寄存好鞋子,我们随着祭拜的人群分开男女不同的队列向前走,拾阶而上来到门口,也像其他人一样敲了一下大铜铃,声音很清脆,应该是向神报告“我来祭拜”的意思,后来查资料看到还有净心的意思。看到人们拿着穿成串的孔雀草鲜花、豆子做的供果等鱼贯前行,没人拦挡只拿着手机的我们。再往前走,看到一面很大的环形柜台,有神职人员站在柜台里面,收取人们带来的供果和钱款,并将供果返还。身后的人如潮水般向前涌动,我们被挤得转不过身,只能赶紧快步向前走。再往里,看到金壁辉煌的神龛里供奉的主神像是象头神甘迪许,旁边还有一个小神像,应该是他的妻子。印度的神基本都是有家室的。有很多人在一旁叩拜、祈祷,口中念念有词。象头神甘迪许是湿婆大神的儿子,是印度神话和民间百姓中知名度最高、最受崇拜的智慧和财富之神。他在印度无论是宗教或者非宗教的场合都受到普遍的崇拜。比如在举行公司开张、奠基仪式之前、结婚、朝圣前、出远门、拜师开学、开店、购买新车、开动新机器设备等都会敬拜甘迪许(一路上我们看到很多汽车贴着象头神像,应该就是这样贴上去的吧),以求破除障碍、一帆风顺、取得成功。象头神还可以协助信众接近其他的神祗,印度人相信象头神带来成功和幸福。从殿内出来后,老王和女儿也在寺庙门口的香料柱上蘸取油彩,自行涂抹在额头眉心处,当地人是进去之前涂抹的。女儿反复感慨没有老王涂得好看。我在庙里拍了几张照片,也没有人阻止。在印度街头,经常可以看到人们,特别是中年以上的人的眉心涂着油彩,原来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打扮。现在才知道那不是打扮,而是拜过神的标志。

    出了这个庙,旁边还有一座庙,我们也随着人流光脚走进去。有人在分发膨化大米花,人们也用双手捧了,或者直接吃掉,或者在每一座神龛前留下一小撮;还有人绕着神像一圈一圈地走,用手向我们比划着正确的行进方向……无论是装束,还是举止,我们在人群都显得是那样地另类,就像绵羊群里混进了几只懵懂的山羊,好奇地看这看那。在当地人脸上,我们没有看到责怪,反而看到了友好,也看到侧面的一个玻璃龛里供着一个戴眼镜的学者形象,像下还摆着一本敞开的大书,应该是陪祀的贤人吧,不知道是不是印度教哲学家商羯罗(相当于基督教的奥古斯丁)?我把随众领来的大米花撒在他的龛前。

    离开这两座乡民庙左拐不远就是贝拉神庙。贝拉神庙全称为“贝拉·拉克希米·纳拉扬庙”,是由贝拉家族出资1988年建成的印度教神庙。这是一座通体由洁白的大理石建筑而成的巨大宏伟的现代庙宇。典型印度寺庙的笋状塔顶在阳光下洁白闪亮。墙面、廊柱、栏杆、门楣满是精致细腻的浮雕或透雕,据说有佛陀、苏格拉底、孔子等的雕像,我没有注意到。大殿内供奉的是保护神毗湿奴和他的妻子财富女神拉克希米。窗玻璃上是一幅幅彩绘,讲述的都是印度神话故事。殿前的两个亭子里是捐建者贝拉和夫人躬身礼拜的塑像。这一切,在深绿色山体的衬托下显得非常圣洁和巍然。然而,我更感觉到这座贵族庙只是一个旅游景点,看到的多是抢着拍照的旅游者,少有捧着祭品跪拜的祭拜者。同旁边的香火旺盛的那两座乡民庙比起来,这座大庙总显得少了活气。

    在印度旅行,随处可见印度教神庙,经常是一抬头就会看见一座笋状塔顶的建筑矗立在眼前,那一定是印度教神庙了。最能带来视觉冲击的有两座:一是斋普尔的这座通体洁白的贝拉神庙,已经让人惊异;二是后来到了瓦拉纳西,看到遍体赤红的杜尔迦女神庙,更加让人震憾。那是18世纪建成的供奉湿婆大神的妻子象头神的母亲复仇女神杜尔迦的神庙,涂成赤红色应该是象征着洒满鲜血。但是,最能让我们看到宗教虔诚的还是那两座路人错指的乡民庙,那是计划之外的意外收获。

    实际上,更切近地让我们看到印度国教影响的是各个路边的小庙。那些小庙几乎每条街都有,设在树下或墙角,也就是一个神龛供着一个神像,大的有一人多高,小的不到一米高,让人想起中国乡间的小土地庙。但是,我们看到:在早晨,人们从家里走过来或从汽车摩托车上下来,虔诚地向神像献上祭品、合掌上拜、眉心涂彩,然后才开始一天的生活;在正午,也有人来拜;在傍晚,还有人来拜。有人说过,印度教在印度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而是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旅行所见让我强烈地感到,宗教生活是印度人现实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祭拜的不是外在的神,而是点燃自己内心的希望。

    删除

    象头神

    删除

    拜神的人群

    删除

    陪祀的贤哲

    删除

    乡民庙

    删除

    贝拉神庙

    删除

    贝拉神庙

    删除

    杜尔迦神庙

    删除

    杜尔迦神庙

    删除

    斋普尔街头小庙

    删除

    瓦拉纳西街头小庙

    删除

    街头小庙

    删除

    街头小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近印度》(六)本土宗教的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xs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