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的小说怎么拍电影?

作者: 豆腐酱的影视馆 | 来源:发表于2016-12-02 00:02 被阅读0次

    这两年,IP竟然成了热词。

    IP翻译过来,不就是知识产权嘛。现在IP火了,也可见,国内以前有多不重视知识产权。

    这个词主要火在影视圈。恭喜一大部分人,又找到圈钱的新概念了。

    可是,光有概念是不行的,再大的IP也面临一个小问题,如何影像化?

    这个IP够大吧,十年盗墓,亿万粉丝。

    2015年拍成网剧,35407人评价,4.0分,不及格。我捏着鼻子看了一集,以后再也没看。

    2016年拍成电影,109972人评分,4.8分,不及格。全程尴尬,没有人物,没有故事,还盗墓呢,我看从头到尾没一个人,都是僵尸,不知为何来,为何往。

    所以IP影像化,是个大问题。无所谓什么IP,要想拍成电影或剧集,都面临这个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改编呢?

    可惜我不是羊老师,也不能长篇大论,只能把以前写的一篇感慨文字发上来,希望能帮上一丁点忙。

    下面是正文——

    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就像中文和英文,《一座城池》再次证明,翻译的基本功首先是两种语言都要行,偏科万万不行。

    韩寒的小说,一向偏重“我”的意识,故事反倒薄弱,而电影除了王家卫那样的情绪叙事大师,以及先锋派之流,故事一向很重要。所以,改编韩寒小说缺乏先天优势。

    既然要改,就面临一个问题两种选择,到底是玩先锋,还是玩主流?

    看完电影《一座城池》,我觉得不伦不类,房祖名从头到尾都在念书,倒是很省事,故事也讲得乱七八糟,一会儿讽刺这个一会儿讽刺那个,最终电影本身成了笑谈。

    还是翻译问题,翻译讲究直译和意译,电影也是如此。《指环王》、《哈利·波特》等原著故事已经足够精彩,说到底还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而《一座城池》,应该意译,意译就是保留他小说中荒诞、反讽、自嘲等特质,在此基础上,为两位主人公建立可以信赖的生活环境和故事氛围。如此,影片气质和故事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穿帮。

    房祖名念书也可以,但要讲究方式方法,而《一座城市》不是导演技穷,就是盲从原著,导致整体失衡,每到关键处,故事转折点,房祖名的声音突然想起,犹如天降神兵。这样拍,应该多看王家卫的电影。

    听说,弗兰克·达拉邦特拍摄《肖申克的救赎》时,每天都在研究《好家伙》的内心独白如何运用。

    房祖名太木,王太利太夸张,其他演员也难以出彩,也许不怪演员,要怪就怪从剧本而来的演员定位,小说、剧本已经很荒诞了,其实演员不用再荒诞,从反面着手更好,一本正经地演绎荒诞,葛优是这方面的大师。

    左小祖咒的音乐用在这部电影,绝对是好钢用在了刀把上。想不明白,韩寒一直强调电影和他没关系,左叔瞎凑什么热闹。

    学习小说改编电影,《一座城市》也许是个不错的反面教材。

    嗯,我就是放羊班代班长,没事就爱写点感受。如果你觉得还有点意思,别忘了在下面点赞哦。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韩寒的小说怎么拍电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yf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