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心水痕 葛辉原创
1
世间获得的方法有很多种,第一次听到老师讲起跑马圈地,我字面意思理解就觉得这种人也是一种‘厉害’吧。骑着马跑一圈,地就是他的了,有点像跑到银行把钱往袋子里面塞,能拿多少就给你多少一样。
历史上有三次较有名的跑马圈地运动。“跑马圈地”就是骑马走一圈就得到了很多不属于他们的土地。
英国历史上有资产阶级的“圈地运动”,中国历史上的“跑马圈地”发生在清朝初期,入关的八旗子弟用骑马的方式圈定土地的归属,马能跑多大的圈子,其中的土地就属于他们家。
我把读书看成是第三次信马由缰的圈地,圈的多和少,全看你的心情。前两次属于阶级之间的掠夺,而第三种是个人对于整个世界的掠夺,它也是一种获得,一种最直接了然的获得。
可是当人人都可以通过同一种方式来掠夺时,人们的热情程度反而不高了,也不在乎这种所谓的得到了。
2
归其原因大概两种吧,一个是圈的‘地’太小了,还有个原因是这匹‘马’跑的太慢了。以至于很多人只想要果实,不在乎长出果实的地属于谁,当人不再患得患失,患寡患贫时,也就是忧患意识渐渐消亡之时。
借用毕淑敏的一句话:
我喜欢读书的女人。书不是颜值,却会使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使女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使女人千变万化。
3
每当书中有女性角色出场时,手中拿本书,读者心中自会有位那种如兰气质,如莲品质,又如水般温柔的形象矗立于脑海,一本书拿在手中的描写,其实已经不需要再多的笔墨泼洒了。
很长一段时间,我将读书当做一种浪费时间,确实,我是浪费了那段时间。有些日子后,读书之于我居然会有一种猎奇的心理了,可见我浪费的时间有多久。当需要思考的信息变成如卫生纸般流量数据后,我只会关心还剩下多少没看过,并不会把之前用过的再当一回事了。
偶尔间的侃侃而谈也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只有在安静中思考时,才惊觉“我这么穷,不读点书,哪来的出息。”恍然大悟,读书不一定会改变现状,但我肯定会更乐观。(傲娇脸)
4
生命有能承受之重,也有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在守护守护的人面前,谁都不能说那个守护的人有多大的本事,只有在‘天’塌下来的时候你才知道他的脊椎有多倔强。生命也有不能承受之轻,这种轻是对生命的轻浮,轻视,是给了人一个健全的灵魂和躯体却忽略本质的本末倒置。
这句话我就是这么理解的,也希望我能这样执行。
5
时间蹉跎岁月,世界喧嚣生活。我也时常警惕,在人生旅途上那份天真和闲心会去哪,是否满足于无休止的汹涌流量信息就够了,是否埋头人生种种事务就够了。内心世界只要跑马就能圈地似乎都没人去做了吗?看书这么一本万利的事情都没人投资吗?
常恍惚,看书或许是钢铁丛林中即使被遮挡了阳光,还勉强能够感受到温暖的一件事吧。钢铁森林的丛林法则让人步步紧逼,又处处提防,小心又狂热的追求着物质需求。
对人情冷漠,所见一切将信将疑,在生命的意义前高歌《凉凉》,年轻人摇头晃脑的走着,看着快要见底的酒瓶,讽刺地说现代人的感情就剩这么多了吧。
6
某段时间最爱的大冰的书中有提到:
五毒俱全的人最动人,独立的价值观,独立的思辨能力,独特的生活方式,独特的人格魅力,还有爱读书。
也许现在独处的‘社会人’多了,前面四种能力已经比较少见了,独独爱读书这一样唾手可得。做不了最动人的那一个,何不从这简单的五分之一个开始呢?
7
塑造一个人大概是有两点,一个是自身描述的内在,一个是外部环境的呈现,两点捏揉起来才能塑造出一个完整的人。
一个人死去之后,我们常常不知道他到底会去哪,也许在生死间的一瞬,才会有所了解。而等这一瞬的时间,其实多少人早已熬不住。如果我们做足了准备,积累好了足够多的幻想,读了足够多的书,圈了足够多的‘地’,是否就算死去,我们也还有另外一种富足呢?
——阿呆
读书,是在帮我们养成更加独立的人格,理解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有了这个基础,我们不会随意被他人左右,不会成为乌合之众人云亦云,更不会是没有思想意识的行尸走肉。
读书让我们更独立,让我们倾听自己的声音、过自己的生活,也更懂得尊重他人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