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管建刚:《家常课革命》

管建刚:《家常课革命》

作者: 聆听栀子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20-01-19 15:50 被阅读0次

              管建刚,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8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2005年出版《魔法作文营》2006年出版《不做教书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9年出版《一线教师》,2010年4月出版“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学故事》。

            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好比校长和老师的关系。校长起主导作用,校长出方向、出思路、出组织、出管理;老师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主要由老师完成。一所学校老师很闲,人浮于事,大量工作谁去做?一所学校校长很忙,学校发展方向、思路谁去思考和规划?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课堂的主导。“主体”要忙起来,学习任务由他们完成的呀。要把80%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语文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也不是学生听出来的,而是学生“习”出来的。老师“导”在哪里?学生读什么、背什么、写什么、练什么,往往由老师定;学生什么时候读什么、什么时候背什么、什么时候写什么、什么时候练什么,往往由老师定。老师的主导不是自己在教室里讲啊讲;主导者是出方向、出思路、出组织、出管理。

            老师的“主导”藏在学生的“主体”的背后。

            学生的“习”看得见摸得着!这样的课堂我们称它——“习”课堂。

            01

            “习”课堂:一堂课学生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

            一篇课文两课时,80分钟里学生要完成:

            读熟课文。

            好的句子要背出来;要求背诵的段落更要背出来。

          词语要当堂抄写、默写。

            完成课文后面的每一道习题。

            完成配套练习册上的所有习题。

            配套练习册有课外阅读材料的,当堂阅读。配套练习没有的,找一篇同类阅读材料。低年级听老师读;中年级听、默读结合,完成一道习题;高年级默读为主,完成两道习题。

            一篇课文两课时,学生自主朗读、默读30分钟左右,学生作业30分钟左右。另20分钟老师组织、管理、激励和必要的讲解,足够了。

            第一课时基本内容和大致时间:

          (1)读熟课文。10分钟。

          (2)完成字词类作业、了解课文大意类作业、抄默写词语。10分钟。

          (3)朗读重点段落(跟后面要做的练习有关的段落)。8分钟。

          (4)完成跟上面朗读段落相关的课后习题、练习册习题。8分钟。

            第二课时基本内容和大概时间:

            有背诵内容的课文:

        (1)复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关段落。20分钟。

          (2)完成跟背诵段落相关的课后习题、练习册习题。10分钟。

        (3)补充课外阅读。6分钟。

            没有背诵内容的课文:

        (1)复习朗读课文,朗读重点段落。12分钟。

          (2)完成跟上面朗读段落相关的课后习题、练习册上的习题。12分钟。

          (3)补充课外阅读。6分钟

          (4)复习默写词语。4分钟。

              02

            “习”课堂:老师不讲学生不会,怎么办?

            老师们不分析不讲解,有的习题太难,大部分学生肯定错误百出,怎么办?

            这完全有可能。

            老师要认真研究每一道习题,哪道题学生会做,哪道题学生不会做,从习题出发,老师很容易把握住学情。研究习题的类型、难易程度,是“习”课堂的核心备课内容。搞清了学情,我们采用以下四种“不用老师讲”的办法——

          (1)朗读习题对应的段落。

            后进生的阅读理解错得离谱,只要他一读你就知道了。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后进生订正阅读理解题,不要他们写,要他们大声读。读得滚瓜烂熟了,不少不会做的题目会做了。

            有的后进生读熟了也不会做。有经验的老师要后进生背中间那两段,背出来就不用做。后进生背着背着,突然说老师我会了。

            ——因为后进生的读熟,小和尚念经的“熟”,不往心里去的“熟”。而“背”要用心,一用心就会了。

            ——因为阅读理解上的“难题”,往往“难”在学生不知道去读哪一个段落。对应的段落找到了,“难题”不难了。

            “习”课堂,要反复朗读重点段落。哪些是重点段落?根据“难题”来选择,反复读了对应“难题”的段落。女生看题目,听男生读对应的段落;男生看题目,听女生读对应的段落;全体同学看题目,听老师读对应的段落。不难了。

          (2)降低习题的难度。

            有的习题太难了,要适当改一下,降低难度。数学题难,要转三个“弯”,那就改掉一个 “弯”。两个“弯”的题熟练了,再做三个“弯”的不迟。

            三年级的《掌声》,浙江省的配套语文作业本上有一题:

            这道题有点难:一要孩子理解什么是动作、神态的词;二要在左边每一格里找到对应的句子;三要在句子里找到、找全词语;四要写出右边的心情。

            我们降低难度,变成——

            如此,不用老师讲,90%的同学都会。

            改前和改后的题,都附在练习单上,能完成难的就完成难的,能完成简单的就完成简单的。完成了简单的又想完成难的,也可以。

          (3)写上“解题小贴士”。

            有些习题,难在理解题义上,我们在旁边写“解题小贴士”。如,《月光曲》有一题:

            盲姑娘说:“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请写一写她此刻真实的内心想法。

            我们写上提示:盲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那她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这样的“解题小贴士”,既可以避免老师的讲解,又能让每个同学反复看老师写下来的“讲解”。

          (4)变通题目的式样。

          《掌声》还有一题:

            如果让英子自己来讲这个故事,她会怎么讲呢?借助上面的表格,试着讲一讲这一段的内容。

            学生上台讲故事,能讲好的不多。老那几个能讲好的讲,其他同学也没进步。一学生讲,其他人无事可干,不符合“习”课堂的理念——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动起来,有事干。

            我们稍作变通:

          (1)把第三节里的“英子”改成“我”。(2)你就是“英子”,读好这一段话。

            换成“我”后读熟了,“讲”自然不成问题。也避免了一人“讲”众人“听”的低效。

            03

            “习”课堂:为什么要设置奖励题?

            “习”课堂,第一课时、第二课时都有练习单。

            练习单的习题来自课后习题和配套练习册。读熟课文、背诵课文、抄默写词语来自课文,字词和句型类题目、重点段落理解类习题来自配套练习册和课后习题。

            练习单上,我们设置了一道“奖励题”。

            “习”课堂有两个特点:一,“零基础”教学。确保没有预习的学生也能在课上读熟课文、背出课文。二,“大板块”自主学习。给学生整块时间读书和练习。

            读同样的文、做同样的题,速度快的不到五分钟完成了,速度慢的用足10分钟也不能完成。先完成的同学怎么办?

            ——奖励题。快的同学可以完成别人完成不了的任务,有看得见的“多”学习。

            “奖励题”还可以做成系列,如一年级都背“三字经”,每一节课背12个字,100节语文课1200字,《三字经》全文1145个字。

            04

            “习”课堂:完成练习后为什么不讲评?

            原有的“繁琐分析”会摇身一变,成为“繁琐讲评”,讲评习题的时间比学生练习的时间还多。

          学生的正确率是70%,就有70%的讲评对学生来说是无效的,都对了嘛,对了怎么可能还好好听呢?正确率是80%,那么浪费的时间更多。老师还必须每一道题都讲评,每一道题都有好几个人有错啊。语文课时紧张。物以稀为贵。课堂时间要用在更有效的事上。我们建议,当堂收起练习单,老师贴出用红笔做好的练习单(不是每道题都做),学生随时可以查看答案。老师批好练习单,拿走黑板上的答案,学生即订正。

            课上讲评,学生错了自然会改答案。老师批到的练习单,看不到真实情况。长此以往,一部分学生的课堂练习必定不认真,反正老师会讲答案的嘛。

            能力的发展有它内在的程序和步骤,就像人的生长发育有它内在的程序和步骤。外在可以有帮助,但绝不可以拔苗助长。绝大多数情况,让学生知道错了、错在哪里,够了;知道错了、错在哪里也知道了,还不会,那只有两种情况:一,题目太难了,不适合他;二,需要个别辅导。讲评习题告诉学生答案,看起来缩短了“理解”的时长,拔苗助长几乎不可挽回地会给成长带来致命的缺陷。

            05

            “习”课堂:学生完不成练习单怎么办?

            要考虑练习单的容量。我们的经验,两节语文课,完成读课文、背课文、抄默写词语、课后习题、配套练习册习题,能做到。再加老师自选自编的题,多了。对于面广量大的普通一线老师,课上完成上述内容够了。

          每次练习,老师都要预估时间——以中等生为基准,再加一点。先完成的同学可以做奖励题。学生做练习,老师PPT里设置好闹钟,到点闹铃响,所有人停笔。设置的闹钟5分钟左右,太长了时间感不强,效果不佳。整块练习10分钟的,前五分钟不用闹钟,第六分钟起,老师说还有五分钟,闹铃倒计时开始。

            下课前,组长收走所有的练习单,不许课后补(特殊生另定)。没有完成的全部算错,都要按要求订正。这样,每节课都能训练学生的作业速度和效率。学生课业负担重,有一个老师很冤的原因,学生作业磨蹭,速度快的学生10分钟做完,磨蹭的学生30分钟也完成不了。作业的速度和效率要训练;公开课可以不管,家常课非管不可。不知道训练学生作业速度和效率的班级,考试成绩不会太好。

            06

            “习”课堂:老师管住嘴后干什么?

            老师有很重要很重要活儿干,那活儿的名字叫“组织、管理、激励”。

            佐藤学谈中国教育,“大班额”问题首当其冲。班额超过30个人,就要由自主转向控制。30人是分界岭。越往上,课堂的自主度越高;越往下,课堂的自主度越低。一个班级50个学生,没有组织和管理那一定乱。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班级没纪律,乱,谈什么教学效益?

            班额50在中国很普遍。一天又一天一节又一节的家常课首要“组织和管理”,不会组织、不知道管理的老师,再有水平也带不好班级。组织就要有纪律。管理就要有激励。

            学生朗读课文,老师——

          (1)环视全班,看到个别学生没进入读书状态,走过去俯下身,听他读三五十秒。然后说,不错,就这么读,你跟谁谁谁一样认真。

          (2)后进生调皮蛋进入状态了,老师去找读得投入、读得认真、读得忘我、读得声音响亮、读得小脸通红的同学,遇到不认识的字会问的、读得不通顺而能反复读的同学,给他们敲上“你真棒”“你最帅”的表扬章(这里还要有一个激励章的长效使用机制)。

          (3)搜集学生不认识的字、容易读错的地方,等会带大家读。

          (4)迅速搜集和组织要表扬的学生名单。

            学生做练习单,老师——

        (1)环视全班,表扬拿笔速度快的,进入作业状态快的。

          (2)走到调皮蛋那里,俯下身看他写作业,鼓励一下:就这么安心做,认真写。

          (3)到后进生那里,也可以把两三个后进生叫在一起,难的地方轻声辅导。

          (4)给已经做好的学生批改,然后请三五个全对的学生当小老师批练习。

          (5)老师空出来组织和管理班级,表扬做得认真投入的、速度快的、字迹工整的,表扬在做奖励题的。

          (6)迅速搜集和组织要表扬的学生名单。

            “习”课堂,学生是看得见的“忙”,老师是看不见的“忙”。

            “习”课堂,老师要会忙看不见的“忙”。

            07

            “习”课堂:为什么语文能力胜过语文教学能力?

            教育有两个名字,一个叫激励,一个叫影响。激励的主要形式叫“表扬”。“习”课堂上,老师要不断发现学生在“习”中表现出来的小亮点和小进步。

            影响的主要方式叫“示范”。“习”课堂上,老师最经常使用的“教”的方式叫“示范”。教写字,看老师写,跟老师写;教朗读,听老师读,跟老师读;教背诵,听老师背,跟老师背;教作文,看老师写的,跟老师一起写。

            活生生的榜样最能影响人,老师是最重要的活榜样。

            一个一手好字的老师,他的学生的字绝不会差。

            一个朗读扎实的老师,他的学生朗读绝不会差。

            一个喜欢写作的老师,他的学生作文绝不会差。

            老师把学生要背的都背出来了,每次学生背前老师都说“先听我背”,这个班级的学生不会觉得背诵好难。

            “习”课堂,注重培训老师的语文能力胜过培养老师的语文教学能力。“习”课堂,最要做的基础工作、重点工作,培训老师的写字能力、朗读能力、写作能力。

            教师培训不应该急于培训老师的语文教学能力,而要去看一看青年教师的字,听一听青年老师的朗读,读一读青年老师写的作文。字不好,培训写字;字写好了,培训朗读;写字和朗读培训好了,培训写作。一步一步夯实了语文老师的语文能力,后续才可能有真发展、大发展。

            看我写、听我读、听我背,“习”课堂上最经常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教”。

            08

            习课堂:老师“示范”不了怎么办?

            “教师”的前称就是“教习”。以教他人学习为生的人,古代统称“教习”。《水浒传》里的林冲,称为御林军“总教习”。清末兴办学堂,教师也称“教习”。老师的主要功能是“教”学生“习”。因为,学生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习”会的。

            习课堂认为,高效的课堂绝不是老师大量的“讲”和“问”,而是学生大量的自学和自习。老师的核心功能不是“教”,而是组织、管理、激励、示范——

            “组织”学生去“习”。“组织”主要表现在“习”的起始阶段。学生要在一个组织起来的集体里“习”,而不是一个松散的群体里“习”。

            “管理”学生去“习”。“管理”主要表现在“习”的中间阶段。学生“习”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老师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及时恢复。

            “激励”学生去“习”。“激励”主要表现在“习”的中后阶段。中后阶段是“习”的困顿阶段,激励能给学生“充电充能”。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示范”。现实的情况是,很多老师“示范”不了。

            一个无法“示范”好字的老师,他喋喋不休地讲“横平竖直”,有意思吗?一个无法“示范”朗读的老师,他喋喋不休地讲“美美地读”“读得有感情一点”,有意思吗?“示范”不了的老师,更需要“习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自己“习”。

            “示范”不了,老师要尽快、尽力去补语文能力。语文能力非一朝一夕,怎么办?——“学生示范”。

            写字,这个月请写字能手小张同学示范,下个月小王同学示范。朗读,这篇课文请朗读能手小李同学示范,下个月小赵同学示范。作文,这次作文请作文能手小何同学示范,下个月小江同学示范。学生一示范,老师就表扬,表扬示范的同学真是厉害,比老师还厉害。学生一示范,老师就激励,激励其他同学能超过当示范的同学,争当下一个示范者。

            09

            习课堂:老师需要自己编题吗?

            目前1.0版的习课堂,练习单不用老师去“编题”,老师只要“用题”。用哪些题?课文后面的每一道题,配套的练习册上的每一道题。我们完全可以相信,统编教材召集一大批国内的顶级专家编制的题目,比普通一线老师的更有价值;我们也同样可以相信,省里专家一起编写的配套练习册,比普通一线老师绞尽脑汁编写出来的题目更有针对性。1.0版的习课堂的练习单,老师只要对课文后的习题以及练习册上的习题进行分类,哪些第一课时的第一次练习用、第二次练习用,哪些第二课时的第一次练习用、第二次练习用。这,所有的老师都能做到。备课文转向备习题的习课堂,所有人一上手就会。

            2.0版的习课堂,也不用老师去“编题”,只要去“选题”。课文后的每一道题,那是“国家意志”,都要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可以选。可以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的四大练习册里选择整合更有价值、更有针对性的习题。只要有了1.0版的基础,2.0版换一点题目也不难。

            3.0版的习课堂,才要去“编题”。据我近30年的教学经验来看,3.0版也许是一个需要暂缓的理想。

            10

            习课堂:淡化了“育人”怎么办?

            习课堂,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学生自己读、自己背、自己练、自己写,老师讲得少了,怎么实现“学科育人”?

          (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的行为正了,就是育人,且是最好的育人。教学《诚实和信任》,99%的一线普通老师一次又一次讲“人要诚实”“相互要信任”;教学《金色的鱼钩》,99%的一线普通老师一次又一次地讲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大家以为这就是“育人”。不说了错了,至少是偏了,老师是一个诚实的人、信任他人的人,老师是一个能舍己为学生的人,这比老师讲100遍要有效100倍。

          (2)只要孩子熟读,课文本身的“育人”价值就会自然渗出。习课堂强调学生的读和背,一篇课文,学生“读背”上的“习”不少于30分钟,课文里的“育人”价值,不说十之八九,至少十之七八学生有了。还有“二三”怎么办?就高手来讲,还有二三要点出来,那就是“点拨”的功夫;就广大普通一线老师来讲,“点拨”的功夫没练到位,还不如不“点”。要牢记老子的“过犹不及”。妈妈教育孩子,起初孩子认真听。妈妈继续教育,孩子不耐烦了。妈妈还要教育,孩子转身回房间“砰”地关门。宁可八分饱,也不要十一分的饱。八分饱有益健康,十一分饱那就是贪,那就是有害。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健康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育人的价值就像妈妈的唠叨,多了一句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物极必反。宁可“不及”,也不要“过”。“不及”,哪怕只有5分,那终究有5分;“过了”,那就不是0分,而是负的5分。名特师把握到了9.5分、9.9分、10分,这功夫99%的普通老师一辈子也做不到。做不到位没事,多做几次也就到了。就怕做过了头,正数成了负数,问题闹大了。

          (3)习课堂,学生专注地“习”,培养他们的专注力,这是不是“育人”?老师激励学生挑战难题,直面困境,这是不是“育人”?老师关注后进生,耐心地辅导,这是不是“育人”?老师关心身体不适的学生,这是不是“育人”?老师提醒做得快的同学,及时完成奖励题,用好时间,这是不是“育人”?……很多老师以为,讲做人的道理才是“育人”。教育是熏陶,是“润物细无声”,就像妈妈的爱,绝对不是说出“我爱你”。课上故意讲出的那一个个道理,这本身已经说明是一次比较无奈的育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管建刚:《家常课革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br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