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虚无》
导言 对存在的探索
三、反思前的我思和感知的存在
反思前是一种什么状态呢?还是很多很多不同阶段,不同时空输入碎片化东西在脑中浮着。我们的大脑必须要对其筛选、过滤、分类、整理、加工,否则内心负荷和损耗都是巨大。
杂多性关闭“我思”的进程,当真正进入“反思”这个微观宇宙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庞大的杂多性,一切都是相关性,慢慢的,我们不再害怕杂多性对我们的干扰,因为我们有辨识度,有甄别力。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胡塞尔——作为对象的意识
被感知的本性
感知的本性
“被感知—感知”此环节,若缺少存在的支持易坠落到虚无。
so,认识的存在不能以认识为尺度,感知和被感知的“存在—基础”也不能归为被感知 它是一种超现象。
超现象存在是一种主体的存在。
被感知会返回到感知者,被认识的东西会返回到认识,而认识会返回到作为存在,而非作为被认识的进行认识的存在,也就是会返回到意识。意识是作为主体中的超现象存在的一维。意识是作为存在,一切意识都是对某物的意识。
清点事物的全部内容需要一个无限的过程,不断接近,感知,“触”达。把这种不透明性引入意识,会把意识变成一个物件推向无限,否定我思。
哲学的第一步是把事物从意识中逐出,意识是对世界的位置性意识。所有的意识在超越自身以图达到对象时都是有位相的。
并不是所有意识都是认识,但是任何认识意识都只能是对它的对象的认识。 使认识意识成为对它的对象的认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意识到自身是这个认识。
如果它对自我无知的意识是一种无意识的意识,这是很荒谬的。
自在地存在——为他地存在
这种意识的意识是什么?自明性:知,就是知人在知。
把意识还原为认识,就是把主体—对象的二元论引入意识,这是认识的典型形态。
在认识论上确立意识,意识必须要是自我与自我之间一种直接的,而非认识的关系。
反思的意识设定被反思的意识为自己的对象,我会对反思的意识做出判断:我为它感到羞耻、骄傲、我希望它、否定它……
我对感知活动的意识,是我的感知意识的构成成分。
通过反思能达到这一瞬间的意识,而针对未经反思而发生着的意识,针对我刚刚过去的永远不被反思的意识。
反思并不是比被反思的意识更优越:并非反思向自己揭示出被反思的意识。
恰恰相反,非反思的意识使反思成为可能。
这句话必须划重点,非常的有嚼头:反思前的我思作为笛卡尔我思的前提条件。
意向的存在只能是意识 否则意向就会成为意识中的物件。
我们应该避免用我对快乐的意识来定义快乐。这会掉入一种意识的唯心主义。
海德格尔在这一点说的非常好:“存在的如何,应该从它的存在出发来设想。”
意识是从存在内部涌现出来的,意识创造并保持着它的本质,调配着它的各种可能性。
先有意识,再有存在。
意识是非自我的意识,它就必须存在而又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
意识就是完完全全的意识,因为它只被它自身所限制。
意识是充分存在的这种自己对自己的决定是一种本质特征。
意识之前不可能有“有意识的虚无”,在意识之前设想存在,任何一个成分都不能归结到不在场的意识。
被动存在是一种既没有力量生产自己,也没有力量自我保存,还要永久存在的存在是不可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