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我成长读书想法
同样的书,为什么别人读了就可以信手拈来、自己读了感觉像没读一样?

同样的书,为什么别人读了就可以信手拈来、自己读了感觉像没读一样?

作者: 宇枫Sai | 来源:发表于2018-08-10 22:39 被阅读24次

我有个知识渊博的朋友。每次跟他聊天,不论我把话题引到哪个方面,他都能接下去、并且还能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知识面非常广阔。

于是,我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百科全书”。

但事实上,这位朋友并不喜欢读书;相反,每次看到书,他都会觉得“头疼”。

既然不读书、他的知识面是怎么扩展的呢?


首先是他的生活阅历。朋友高中毕业就离开老家、一个人在外面生活,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他在三个完全不同的职业领域工作过,被朋友骗过很多钱,还经历了公司倒闭、去讨过几次薪;

其次是他性格比较外向,跟各行各业的朋友都聊得到一块儿去。还记得我们前段时间分享的“人事网书”模式吗?跟人学习的效率是最高的。通过跟不同行业的人聊天,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还有就是:朋友的好奇心很重,很多事情都喜欢琢磨。琢磨久了,自然就有了分析问题的“套路”,并且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生活阅历丰富、能够常常接触各行各业的朋友、喜欢琢磨和思考......这三种能力加到一起,构筑了他广阔的知识面,再加上他擅长表达,所以才给人一种“学识渊博”的表象。

为什么我说他“学识渊博”、但又把这种现象称为“表象”呢?

这个问题的实质,实际上是学习的两个基础问题:如何高效学习、如何有深度地学习?


现在,我想请你回答一个问题:你认为,读书是吸收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思考、辩论的过程?

我以前一直觉得是前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快速读完一本书?如何在短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如何记住书中的内容?如何收集到更多的干货……

但是,后来逐渐发现,这样做没什么卵用——世界上那么多领域、每个领域都有那么多经典著作、并且每年都在不断出版各种新书,那得读到哪年哪月啊?

并且,我们读了很多书,最后很可能变成了信息的堆砌;要真正利用起来,就必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古典老师举过一个例子:今天,纽约时报一天的文字量,等于牛顿同时代的人一生的阅读量。尤其是大家有了手机,随时随地可以从各种APP上阅读到大量的信息。

可以说,我们现代人掌握的知识量已经远远超出牛顿、伽利略等伟大科学家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几乎没有一个人,敢跟牛顿他们比肩呢?

那是因为:拥有知识量,不等于就能创造价值。


彭小六也说:学任何一方面的知识,最先学的不是里面具体的知识,而是怎么去学习这个知识的方法。

为此,他在《洋葱阅读法》里面讲了一个小故事:

小说《天龙八部》有一位角色叫薛神医,他有一个很奇怪的癖好,就是每次给一个人治病后,总会要求那个人教他一个绝招,就这样他东学一招西学一招,好像天下各种武功绝学都被他掌握了。

这个薛神医后来真的变得武功高强了吗?

答案是并没有。在聚贤庄那一场大战中,当薛神医见到乔峰与群雄搏斗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乔峰的出手之快、下手之重是他生平从来都没有见过的。所以别说出手了,他几乎连动都动不了。

薛神医学武功,就像我们学习那些碎片化的知识——虽然学的东西都是真材实料,但用到自己身上,却根本发挥不出任何效果。

原因在于:我们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就像宝马的轮毂、奔驰的底盘、雷克萨斯的车身和一台波音发动机,拼不出一辆好车一样。

我们读书,并不仅仅是获取知识,还包括创造、输出价值、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当然,不论是彭小六、还是古典老师这样的大咖,他们都认为:阅读是成本最低的学习方式,而“学习知识”的前提就是大量阅读。

但仅仅是大量阅读还不够,还需要思考、行动,在行动中检验、反复琢磨;然后跟别人交流,将自己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通过阅读和交流,我们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展知识的广度;通过实践和反思,我们能够不断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

如果只注重知识的吸收,那就容易变成书呆子:读了很多书,不去思考、不去实践,最后还是一问三不知。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那位朋友。

他的知识比较渊博,一部分来自于自己的经历、一部分来自于别人的经历,尽管他口若悬河、开口闭口都是经验之谈,但如果你问他“精通哪个领域”、或者让他针对某个话题写一篇1000字的文章,那就太为难了。

他就像《天龙八部》里面的薛神医,学到的东西虽然多,但却没有真正搭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感觉:“同样的书,为什么别人读了就可以信手拈来、自己读了感觉像没读一样?”

那么,很可能是你的知识体系没有搭建起来;书中的信息,就像一堆碎片一样随意散落在你的大脑里。要利用起来,谈何容易?

“如何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会趁这次主题写作的机会,一点点帮助你拨开迷雾;但是,“改变之路”最终还是要你亲自走出去。

下一篇文章,我们聊聊“碎片学习的公式”,希望能给你启发。

21天主题写作:0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同样的书,为什么别人读了就可以信手拈来、自己读了感觉像没读一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cc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