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直到写这一篇文章的时候,还没有想好文章的题目写什么。之所以会这样,因为还没有看完这本书,虽然没有看完,但是故事的结局已经知道。一本书之所以能够成为名著,很大概率上是因为其中的内容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还具有一定的时代印记,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没有不变的事物,只有不变的道理。事实上,今天我们视为皋臬的一些道理,大多都是经历了岁月的锤炼才保留下来的。很多的道理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不仅具有启迪作用,更具有教育后人的意义。
对于《红与黑》这本书来说,作者司汤达在生前可不知道这本书会这么流行,当然,今天不仅读《红与黑》的人不多了,像读书这样的事情愿意做的人都不多了。某个层面上来看,并不是现在才有这样的现象,任何时代都会有这样的现象。
比如说《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人,甚至于能够把整本的拉丁文《圣经》背下来,不止如此,他还能够随便背颂,只需要提示书中的一两句,就可以整篇的背下来。就是这样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却没有生活在一个让他读书的家庭,他的父兄不仅不喜欢书,而且还对他读书的事情感觉到羞耻,经常的会施以暴力。
相信每一个看过这本书的人都对于连这个人物有深刻的印象,一个容貌清秀、心里却一直有坚定意志的年轻人。遗憾的是,他的那些坚定意志都是为了一个出人头地的目标,在他的内心深处是非常鄙陋那些像他父兄一样的没有文化的群体。在他心里崇拜的偶像是拿破仑,甚至于时刻都希望成为像拿破仑一样的人。
年轻的时候看过这本书改编的影视作品,由于思想并不成熟,很容易被其中的一些偷情细节吸引。一个家庭教师与受雇的女主人产生爱情,在缠绵悱恻之中,彼此又承受着心理上的罪负。那个时候的心理,会有像于连那样的冲动,甚至于希望拥有一个美少妇对自己的芳心,渴求母爱般的关怀与爱,或许是很多情窦初开的少年内心的渴望。
有了这样的认识,让我想到了一个文章的题目,从《红与黑》中看于连的选择,对!是这样的,在这本书中有很多次描写于连心中的独白,那些心中的独白中,更多的是一个少年对人世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某些方面来看,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时候,人们也会有一些心里面的独白,只不过,那些独白只有当事的人心里面知道,并不会说出来。
如果从小说的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社会是法国大革命之后没有多久,贵族的社会地位仍然占据主流,尽管于连非常努力地向上流社会攀爬。但是,上层社会对于这样一个来自社会低层的佼佼者是拒绝的,当于连感觉到绝望的时候,把愤怒的矛头指向了曾经给予他帮助及爱情的雷那尔夫妇。
故事的结局是以悲剧收场,可是,主人公于连却没有因为他的罪行感觉到羞愧,而是像英雄一样接受死刑的审判。某个角度来看,于连选择用报复来解决问题,对于当时的人们可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可是,这样做等于是把自己也逼上了死路。
某种程度上来看,人只有在绝望的时候才会走向极端,看一下于连的人生路径,好像一直都是在用带有目的性表演的方式生活,在他的心里面只有自己的感受,很少能对他人的感受产生共鸣。也不知道我分析的是否正确,个人觉得,但凡是心中没有别人的人,在受挫中如果不能够走出来,如果不能够自我调节,很有可能会出现极端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