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电视剧,优秀的电视剧的确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小时候能看的电视剧不算太多,但为数不多的一些电视剧的确起到了身临其境、过目难忘的“教育”作用。
比如《西游记》,还没看过书的年纪就已经对师徒四人以及他们遇到的各种遭遇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等等形象深入人心,栩栩如生。
再比如《红楼梦》,林黛玉、贾宝玉你浓我浓的绵绵情意,眉目传情;林黛玉永远病西施、柔弱又倔强的形象深刻在脑海中。
还有对于乾隆皇帝最深的理解,来自于小时候看的《戏说乾隆》,虽然是属于非正史篇,戏说嘛,但是乾隆的形象,风流倜傥,喜欢微服私访,喜欢下江南等等,活灵活现。仿佛对乾隆的“亲切感”又更近了一步。
对于古代传说故事白蛇传如此痴迷又喜爱,也完全得益于《新白娘子传奇》,赵雅芝的白蛇和叶童的许仙,是我非常喜爱的形象,以至于第一次到杭州的时候,到了西湖,我一定要去看断桥,要去看白娘子和许仙第一次相遇的地方。
而对父母年轻时那个年代的了解来自于《渴望》这部电视剧,那个时候的人传统又单纯,朴实又勤劳善良,看了很有代入感,深刻体会那个年代的悲与喜,哀与乐。
如今,对于现在的小孩子,说实话,能看的电视剧不多了,首先,电视剧动则几十集,哪里有时间天天给他们看?所以我家娃从小看的除了动画片,更多的是电影或者纪录片,电视剧看得少之又少。
不过,今年我给孩子看了一部能“打开他新世界”的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面出现的传奇人物非常多,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胡适、毛泽东……等等,等等,对于身处于那个外国列强欺辱,旧中国愚昧麻木的年代,一群有识之士自发奋起而掀起一股新思潮的风,看见他们忧国忧民,呕心沥血,那一股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让人铭记于心、无不动容而激愤。
那些久远的伟大人物因为电视剧而一个个鲜活起来,尤其在新文化的推动下,白话文的兴起和发展,鲁迅在那样的背景下写出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在当时是划时代的先锋,儿子看得是真真切切的。
『好像有那么一句话:初中语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其实对于鲁迅文章的难以理解,应该是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陌生吧。加上他的用词方式其实还遗留有文言风格,和我们今天的用语方式有一些差别,所以读起来会有一些拗口。孩子们自然觉得枯燥又难懂。
可是如果对那个时代有了了解,对于鲁迅出于什么目的和胸怀写下那些文章,自然也就不会再觉得难以感同身受。而我觉得《觉醒年代》正好起到了这样一个引子的作用。
最近在带儿子系统了解现代作家,有梁启超、鲁迅、郭沫若、冰心、叶圣陶、老舍、巴金、茅盾、沈从文、朱自清、艾青……等等。他们所处的时代就是《觉醒年代》中前后的时代,对于那个特殊历史时期诞生的作家,了解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创作背景以及个人风格特色,才会对他们写的文章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比如儿子读了一段沈从文的《边城》,对于里面的文字表达方式,笑说怎么这样写呢?所以我又和他说了一遍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创作风格,作为描写湘西世外桃源般生活的乡土风格作家沈从文,和老舍、巴金、鲁迅是完全不同的。
我自己也是在和儿子的共同学习中,对这些作家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这几天,忽然翻到一部之前的谍战片《风云年代》,于是乎,儿子也上瘾,和我一起看。(演员演技还是很不错的,只是有一些吐槽点,这里就不展开详述)
《风云年代》讲述的是中共地下党在抗战时期以及之后在国共之间的危险机智博弈。对于那个时期,共产党地下党的特殊身份和工作,儿子是不了解的,想象也想象不出,但是通过电视剧,他能直观感受和认识。所以我觉得看看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发问:“《觉醒年代》、《风云年代》,为什么都喜欢叫什么什么年代啊?”
我听后沉思,恩,因为那个年代的确是中国非常特殊的时代,值得抒写和记录的太多。
好吧,让我们继续把《风云年代》看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