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沟通是一场武林争霸赛,那人与人之间沟通就是武学的招式,而一个人的内在就是武学心法。
要想打赢这场争霸赛,就得开悟了心法,才能打败与无形。
夫妻关系不好,争执不断;亲子关系不好,漠视、指责、调皮捣蛋;同事关系不顺,抱怨、争执
表面上是争执、抱怨、指责、打骂、冷漠,背后却是我们联结的契机,关键是在我们是否看见这个契机而去顿悟心法,从而放过自己,放过对方。
沟通为什么会失败呢?
正如同明明老公出差还没回来,我打电话关心他啥时候到家?可打电话过去却责怪他还不回来,带着情绪沟通,最后自己生气挂电话。这就是行为和内在的不一致。
想要爱,却说出来指责;想要关心,却说出来无所谓;想要理解,却说出来抱怨
口是心非是我们大部分的常态,不仅伤害自己,也伤害了身边人。
于是,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训练,非暴力沟通……等等各种武学的招式接踵而来,这些致胜的招式确实很有效,不仅保命还能挫人与无形。
学到这些武学招式的一瞬间觉得神清气茂,仿佛看到武林冠军的头衔戴在头顶迎接众人的欢呼。
可招式虽好,练习起来却是怪怪的,无法行云流水,因为没有内在心法的配合,无法打通任督二脉,没法打通奇经八脉,自然没法习得上乘的武学,只能称得上三脚猫功夫,别人也就看看热闹。
如何沟通呢?
将我们的内在心法和外在招式配合一致,也就找到了武学的精髓。
沟通三要素:我,你,情景
所有的沟通都是有价值的,而非简单的评价和争执。即便是争执也是沟通契机,让我们突破自我。
当我们带着评价去和人交流,比如光环效应,首因效应,刻板效应我们就看不见对方。这个人第一印象不好,我就不会好好和他沟通;这个人是社会名流,那我说话得注意些,就不会敞开心扉去沟通,这些评价都会障碍了我们沟通和交流。
我,我的情绪、感受、BVR、身份和状态
你,尊重、倾听、关注对方的情绪、感受、BVR、身份和状态
沟通的情景,知道我们聊天的目的不是争输赢,而是解决问题。沟通的氛围也要注意,沟通的环境不能在公众吵闹场合。
如果沟通的三要素缺少了一个,就会出现四种常见的应对模式。
第一,讨好,丢了我
为了对方,压抑自己的情绪感受,放下自我,内在价值感低,带着委屈在沟通,会给人制造出内疚感。
这类型的人特点:敏感,容易滋养到别人,有人缘。
第二,指责,丢了你
这类人比较强势,大都喜欢领导角色。在他们心里认为我得感受是你造成,你控制了我的感受,把你改好我才能好。其实内心是很脆弱的,也孤独无助的。只是把这种脆弱和无助用强势的指责表现出来。
特点:有领导力,果断有力,目标明确,干劲十足。
第三,超理智,只喜欢道理,忽略我和你
这类人觉得从道理上说服你,就会支持我。
这类人的特点,知识渊博,做事注意细节,逻辑性比较强。
第四,打岔,全忽略
这类人或者保持沉默不说话或者思维活跃,逃避要沟通的目标。
特点:幽默,创造力强,和事佬。
我们的应对模式都是从原生家庭、成长中习得沟通模式,不是说改就能改得。而且每种应对模式都有优点和缺点,不仅仅是阻碍了我们也带给我们成长。当我们能够觉察到自己的自动化模式,并且抽身出来,就可以挖掘自我。
那么在社会关系中如何从沟通中打怪升级呢?
讨好性的人在察觉自己的自动化模式后,关注自己的感受,勇敢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指责型的人觉察自己的情绪,设身处地得关注对方的感受,挖掘自己内在的需求和匮乏,而非指责别人来满足自己。
打岔型的人觉察自己的逃避,身在人在,学会面对,知道逃避无济于事。
超理智型的人察觉对他人,自己的感受,用心来沟通交流,觉察自己的内在需求。
每一个自动化模式都是独一无二,我们看见它不是改变它,而是觉察到它的存在,来改变自己,让自己更美好。
如何来探索我们内在呢?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或者给了我们答案。穿越行为背后,看见行为之下的冰山。
行为之下应对模式是哪一种类型?这时我们的感受是恐惧、生气、悲伤还是委屈?感受背后的BVR是什么?BVR背后的期望是什么,对自己还是他人或者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期待?期待背后的渴望是被爱还是认可接纳、赞美、价值感、自由、被尊重、与人连接?
渴望背后的自我是谁?我是否有价值,有力量,有能量去面对未来?
要想在关系中习得沟通大法,还需要我们内外一致,将内在心法和外在的招式融会贯通,才能在沟通中游刃有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