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烈日炎炎,大约快四十度,听说,有的地方已经78度了。
在这个烧烤模式的天气下,我接到了一个意外任务,那就是带着陪伴型二期机器人去动物园采风。
暂不论天气如何,“带机器人,去动物园,采风”这三个词就够让人迷惑的了。
最近,整个研发部门都处于一个欢脱的状态,因为技术和理论系统的发展,很多新想法都得到了实现,这也激发出了更多的“奇思妙想”,我的任务正是来源于一次小组头脑风暴。
因为是第一次,我也不知道要准备什么,只能按照自己的儿时记忆。
先是给每一个机器人都发了一顶小黄帽,并且让设定对集合哨子产生情绪敏感。
然后再准备一些“零食”。
这些机器人是儿童伴侣型机器人。它们不同于其他伴侣型机器人,以服从为主,而是强调个性与好奇。它们的成长是分步进行的。
第一阶段是性格模式与生活方式的基础构建,这个阶段所有机器人都是一样的。接着,会进入个性化时期,训练从单纯的输入,变为体验与自我学习。这个阶段的随机性很大,我们会实时监测机器人的性格发展走向,赋予它们不同的刺激点。
零食则统一由能量电池制成的,但形状和味道会有很大差异。每个机器人的偏好口味会随着成长发生变化。
我们乘坐大巴来到动物园,开始了采风之旅。说实话一路上还是非常欢欣的,他们就像真的孩子一样,好奇的看着眼前陌生的一切,叽叽喳喳的讨论。不知不觉间,我好像也回到了童年,那时候是最无忧无虑的。
我们经过猛兽区,猴子区,最后来到休闲区。这里有很多的孔雀,鸽子,山羊等等,散养在路上。小机器人们第一次如此亲密接触它们,显得非常小心翼翼,甚至有一点害怕。
因为是伴侣型号,这些小机器人的底层系统中有很多约束性设定,不可以危害任何生命系统等等。最近甚至有人提议到,需要在程式中加入自毁系统,以保证安全性,虽然还未通过,但这个意见的提出让整个研发中心的人难过了好几天。
这时,一对母女,走了过来,母亲手里拿了很多道具,水瓶,零食等等。小孩子非常可爱,晃晃悠悠的前进着,母亲跟随在旁边,宠溺的看着她,一刻也不离开视线。
母子情感,激发了机器人们的情感系统,它们显得非常羡慕。
这些机器人的基础设定是热爱一切生命的,但随着个性化的发展,其中一些明显更偏爱孔雀,而另一些则更偏爱人类。
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不知为何这位母亲忽然健步上前,扯下了几根孔雀翎羽。动作迅猛,毫不手软,像拔杂草一般。
然后,将孔雀羽毛拿给了自己的小孩,看也不看那只惊恐的孔雀。
所有的机器人都感到震惊,我也非常无语。在这个时代,这种问题本应该绝迹的,但却发生了,就在我的眼前。
我看到监视窗上,很多机器人的情绪指数升高了,几乎所有机器人都开始了信息检索,这代表他们感到非常困惑。
这时,领队机器人走向我,问道:为什么她可以去扯孔雀的羽毛,这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吗?
领队机器人是相对成熟的,他已经基本完成了个性化过程,现在处于社会融合阶段。
我还没有说话,另一只机器人答到:“她是为了让自己的小孩开心吧,我收集的信息是这样的。”
领队机器人继续道:“可以因为这样的理由,伤害其他生命吗?那我也可以这样做吗,Lily很喜欢头发,她的头发看起来很美,我可以扯下来吗?”
Lili是我们中心的程序员,兼职负责小机器人的日常生活。因为长期的脑力工作,导致脱发,发际线升高,经常絮叨着说自己喜欢美丽的飘逸长发。
我一时语塞,这看起来有点像赌气的对话,却出自最单纯的逻辑思维系统。
当然,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但是,我该如何向这些喜欢追根问底的孩子机器人解释呢?
我陷入了沉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