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沉墨国学经典诵读
里仁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①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②处:居住。
③知(zhì):同智。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①约:穷困、困窘。
②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①好(hào):爱好。
②恶(wù):厌恶。
孔子说:“只有真正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①人之所恶(wù):人们所厌恶的。
②恶(wū)乎:怎样。
③造次:急促、仓猝。
④颠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孔子说:“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贫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它们,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全部用在践行仁德上的人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①党:类别。
②斯:则,就。
孔子说:“ 人们犯错误,是根源于各自不同的利益。看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仁还是不仁了。”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①道:道理,指真理。
孔子说:“现在知道了真理,那么就让过去做错的事情就过去吧,从现在开始就按照真理来做。”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埋,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①适(dí):意为专主、依从。
②莫:不肯。无适无莫,指做事不固执。
③义:适宜、妥当。比:亲近、相近。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①怀:思念。
②土:乡土。
③刑:法制惩罚。
孔子说:“君子心怀的是仁德;小人则怀恋乡土。君子关心的是刑罚和法度,小人则关心私利。”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①放(fǎng):同仿,效法,依据。
②利:利益。
孔子说:“如果做什么事都以对自己有利作为标准,肯定会招来很多怨恨。”
诵读音频请关注沉墨国学经典诵读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