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让我很是震惊,也联想到自己的情况,觉得十分有必要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一个思考性复盘。
故事来源与《稀缺》这本书,由吴伯凡老师转述,讲的是一个给自己下套、并成功实现了“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的认知思维缺陷的故事。
主人公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要抓住一切时间让自己多学习或多干事,而最后他们却在珍惜时间的表象下,浪费了更多时间。为了珍惜时间不注重细节和规矩,不关注反馈和改善,一位以自己的方式“珍惜时间”,却浪费更多时间弥补不足,最后是“百事缠身,诸事不顺”。
学习不是不停的摄入知识,更多的需要吸收和转化;认知的提升不仅仅是摄入知识的增多,而是意识和行为得到改变后,让我们能更好把一些基础的事情做出更大成效。吴伯凡老师在课程里说“认知形成最重要的是加工。要形成真正的认知就要建立一套认知的加工体系,这是摄入的大量材料按照这个体系来完成加工,从而形成认知产品。”
学习不是为了存储,不是简单的认知囤积,而是在遇到复杂事情的时候,快速准确的调动我们已有的认知资源,应对眼前的事态和处境。所以我们除了存储知识,还有复杂的加工体系、复杂准确又简洁的搜索体系,只有能在需要时及时调用出来解决办法,我们才能成为认知提升,学习有效。
我曾经一度也是那个忙碌而无效的人,直到我感受到别人可以轻易取代我,感受到身体状态不好,偶尔当我试图不去忙碌时,也没有发生一些不好的影响时,我开始想,我是在做正功吗?还是不那么忙会更好一些?
近来,我试图让团队成员自己去解决他们的问题,这个过程中虽然对他们输出的结果不太满意,但也总算管住自己亲力亲为,腾出来的时间和精力一方面觉得从前的价值观开始收到一些颠覆,也看到了更多优秀的人他们的思考模式。
在得到上积累了3000小时的学习数据后,发现曾经的问题反复出现,解决问题的知识点好像已经知道,却总是没有办法形成系统性方案,知识的相通性让我也意识到,稳扎稳打,把最重要的点弄懂弄透,也许是未来取得更大进步的最好办法。
毕业满十年,早已经没有学校里考试的束缚,但发现生活、工作中面对的种种决策比考试难太多,而且真的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各种代价,这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太浅,该好好做做这方面的功课,来为后段做准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