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继续我们的主题,研究孙子兵法,孙子《地形篇》: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4. 隘形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隘”,狭隘。“隘形”,曹操注:“隘形者,两山之间通谷也,敌势不得挠我也。”两山夹一川,四川重庆地区这种地形很常见。我先占了两山,敌人只有一条谷地可以进来,我守住两山,等待敌人走进谷底,也就是包围圈了。
5. 险形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险形”,就是险要的地形,易守难攻之地。我们如果先到达,就占领高处、阳面以等敌人来。这是要先抢占制高点。
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如果制高点被敌人占了,咱们就不打了,撤。 曹操注:“地形险隘,尤不可致于人。”碰到又险又隘的地形,尤其不能去攻打。李靖说,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一句:“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我摆好战场等你来打,你摆的战场我不去。
以上两种地形,都是打埋伏的绝佳之地,抗战时期,刘伯承元帅就在七桓村创造了三天之内,在同一地点、同一山沟连续两次设伏歼灭日军的经典战例,并命名为“重叠待伏”法。1937年10月,日军占领河北石家庄后,沿正太铁路西犯,妄图一举攻取太原,瓦解国共两党的晋北抗日联盟。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遂率兵挥戈东征。经缜密侦察,八路军获悉日军劲旅二十师团的迂回部队,向山西平定开进,前锋直指太原。其辎重部队千余人在测鱼镇驻屯,负责向前方供应弹药粮食。刘伯承元帅判断日军将于10月26日左右经七亘村向平定运输军需品,遂令部队利用七亘村、南峪之间的有利地形埋伏。果不出所料,26日拂晓,测鱼镇日军庞大的辎重部队,在步兵200余人掩护下向西开进,结果中伏被歼。此战共毙敌300多人,缴获骡马300多匹和大量军用物资。八路军仅伤亡10余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6459616/529b4b0a2ff7a594.jpg)
前方需要弹药和粮食急如星火,日军必然尽快再向平定运输军需品。刘伯承预料日军会以为八路军不会在同一地点再次设伏,便一面制造假象,佯装撤离远去;一面果断地在隔了一天后,于同一地点再次设伏。28日上午,日军又从测鱼镇出动,这次警戒更加森严,以100余骑兵和300余步兵掩护辎重西进。11时许,早已隐蔽于此的八路军等日军辎重进入了伏击圈后,各种武器一齐开火。日寇被击毙百余人,八路军又缴获一大批军需品和骡马。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赞叹不已,称此战为“战史上的奇迹”,誉刘伯承为“当之无愧的名将”。后来,不少国家将这一战法写进了军事教科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6459616/9db2b4c36ba506b0.jpg)
6. 远形
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远形”,指敌我相距较远。敌我相距较远,兵力又相当,则不宜主动挑战。 杜牧注解说,比如我与敌垒相距三十里,如果我们去攻打敌营,走了三十里大家都累了,是我劳敌佚。如果等他们来挑战,我们就以逸待劳了。
如果你一定要战怎么办呢,杜牧说:“欲必战者,则移相近也。”你就把军营往前移。杜牧这是在纸上谈兵,孙子没给这解决方案。不仅这个地形,整个孙子兵法都没有一篇讲具体的战斗方案,孙子只是根据历史经验和朴树的概率思想,原则性地讲战略方向与特点。至于具体的战斗、战役解决方案,只有到了战场才知道,每一战、每一时空不一样。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死读兵法,不如从未学过兵法,因为一旦把书本、兵法里的原则方向,读成了攻略解决流程,就变成呆板硬套,反倒限制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约束了战斗战役的灵活多变。
打仗、投资、事业,谁都愿意鼓起必胜的信心。但鼓足信心并不是盲目冲动,对于将领来说,“独立的判断”比“必胜的信念”更重要。根据客观条件,判断自己是否有把握,有多大概率打此一战,如果知道自己失了先机,丢了地利,失败概率大于成功概率,失败损失大于成功收益,那就不要打。最怕的就是在开战之前不算概率,不知道原则,盲目开战。独立思考并决定,自己想要什么,面对的客观条件是什么,面对现实如何利用原则和概率争取实现自己的意愿,这才是孙子兵法指导现代人的意义所在。
世上没有“必胜”这回事,我们要追求的,是不必败,不大败,不押上全部而输得再无重新开始的完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