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司马南,在网络中表现的很强势,很抢眼,有一副无懈可击的样子。可是仔细想来,这个人有许多软肋。
我不知道司马南家住哪里,祖上何人,“英雄莫问出处”,司马南究竟出身于北京深宅大院里某个王爷的府上,还是东北哪个偏僻山村里的穷苦人家,是《红与黑》中那个投机者于连还是《悲惨世界》里心怀大爱的冉阿让,这个都不重要。我们要做的,无非是要分析一下,司马南何以成为司马南。
有许多网友爆料,司马南原名于力,毕业于哈尔滨商学院。(在许多司马南的传言中,我相信这个是真的)我只是搞不懂,于力这个名字有什么不好啊?为什么要改称司马南呢?通常而言,一个人的名字,是父母或祖辈赐予的,除非真有必要,名字是不能轻易改动的。(许多演艺界的人士采用的艺名,其实也是别人先喊出来的。网络中的昵称是另一回事哈。)于力而司马南,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于力在步入江湖以后,抱定了与父母决裂、与故乡决裂的态度,而且,他认为,于力这个名字,带给他的不是美好的回忆。(于力而司马南的中间,有一段空白,谁也不知道这段时间于力干了些什么。以小人之心度之,那时的于力,只是一个小混混,或许,偷鸡摸狗的事情也有。)年轻的于力,在他迈入江湖以后,等待他的是什么呢?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光怪陆离,为各种各样的人展示自己提供了舞台。宋小宝、小沈阳、朱之文,仅凭一技之长,就能红透大江南北,这些都可能深深地刺激了司马南。这个社会,有了名,什么都好办,至于名声好坏,是无所谓的。年轻的于力,改名为司马南以后,一门心思的要做一个名人,为此,遭什么样的罪他也不在乎。(这个不说了,都知道。)凭心而论,中国有十四亿人口,司马南的商学院水平,是高出于十三亿之上的,他为什么就不能出人头地呢?古往今来成大事者,无非是野心加一技之长嘛。而且,司马南占据了天时(改革开放)、地利(北京)、人和(学识在十三亿人之上)的诸般条件,可谓“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于是乎,网络中的司马南,不再是那个小混混于力,也不仅仅是羽化成蝶,而是可以腾云驾雾的。
但是,司马南毕竟不是一个学者,知识储备不够,思想理论修养严重短缺。或许,宋小宝他们在小品的舞台上可以从容自如,但是网络不是小品舞台。纵然,东北的黑土地可以催生出许多语言类的表演者,纵然,司马南的学识高于十三亿人之上,可是你知识储备不够,就免不了力不从心,捉襟见肘。
可能,司马南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多么短缺,或者,他以为蒙人、打马虎眼在网络中是可行的,只要迎合民意就行。我们看到,在他对莫言、方方等知名作家的无情攻击中,竟然没有一个视频、一段文字是从文学的角度讨论的,只是从立场、从观点上的讨伐。他攻击莫言作品“蹲厕时也读不下去”,“诺贝尔文学奖是瑞典老头奖”,攻击方方时,多次采用的是“别墅”一类的盘外招;污蔑赵文瑄“辱骂国家领袖”等等,恶毒、下作,哪有半点学者的样子?
司马南的知识短缺,有一些是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比如把“隻”写成“雙”,把“一抔黄土”读作“一杯黄土”等,这可不是什么笔误口误,在性质上,和“唐吉诃德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把“出离愤怒”说成是“出离的愤怒”是一样的,不懂还强要表现。
司马南应该是苦孩子出身,在他的潜意识里,还残存着促狭、蒙人、撒谎、发狠等小农意识。联想集团约他,他认为人家是拿女色勾引他。这好比,要过年了,人家要找你商议一下杀猪的事,你倒想着把大肠头偷回来。昨晚,司马南在一个微头条里,不知是对哪位网友发起了脾气: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想跟我过招?你有什么资格?我心里想,你发的什么狠啊?一个研究员有什么了不起?你是院长又待如何?该过的招照样过。资格?什么叫资格?事实就是资格!
我要奉劝司马南,言能言之语,为可为之事,张弛有度,量力而行,不要给世人留下太多的笑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