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更好与听说读写》之一
作者:石宏博
听了艺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某学讲学,里面的有些观点是非常有趣的。
里面谈到说,什么叫活得更好?
活得更好的含义是,懂得尊重人性与现实,自我自洽,与外部环境自洽,拥有获得并持有、合理使用足够社会资源的现状与能力。
自我自洽,指的是一个人在自我层面上不冲突,不内耗,即便发生冲突与内耗,也能,用合适的时间,付出合适的代价,以合适的方式,重新自洽。
与外部环境自洽,指的是,懂得在情境的情况下,自己能够引导控制自己的情志,并且能够引导控制他人的情志(一定意义上,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情商)。
具体的阐述可以参见我的《如何应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兼谈传统五情志》。一般情况下,生产(恐),保护(怒),交流(喜),分配(思),重构(悲),这五种情境与情志,涵盖了,小到个人与亲密关系,大到文明社会运作的大多数情况。这五种存在既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呈现出一种相互交织的复杂样态。举个例子,往大了说,围绕着,生产与分配的方式方法,就产生了很多的学说与现实博弈。其中,生产是先天之本,分配是后天之本。
具体到生活当中,这里还是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例子。
比如一个开着名车的老板,被一个开着廉价车的小市民的车剐蹭了。
这小市民首先是感到非常的恐惧,因为他害怕不知道要赔多少钱,出于对于自己的保护,这个时候他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虚假的愤怒,下车之后,他开始指责这位老板。这位老板一开始并没有当回事,但是当这个小市民开始指责,并且逐渐破口大骂之后,这位老板就把车窗摇上,若无其事的开始,摆弄起手机。
因为这个时候这个小市民被虚假的愤怒冲昏了头脑(关于怒的真假与正伪,参见我上面提到我写的文章),如果老板开始和他讲道理,是讲不通的,上去打他一顿,更是不理智的行为,打赢了是仗势欺人,打输了,何必呢?和小市民对骂更是会气到自己。
外面的小市民骂着骂着看着老板不为所动,内心逐渐就开始慌了,虚假的愤怒开始褪去,逐渐又开始恐惧,渐渐的,声音越来越小,这个时候老板把车窗摇下,凝视着这个小市民,对这个小市民说:“你tm的知道这个事情怎么回事,你要是再出言不逊,你知道有什么后果。”
然后就又把车窗摇上。
这个时候,这个小市民的恐惧就达到了顶端,然后开始不停的说软话,道歉。
这个事情到最后,无论是这个老板是惩罚了这个小市民也好,还是宽容了这个小市民也好,之前的处理方法都避免了一种无谓的冲突。
这个老板对人性,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情志的把握就很好,不但引导控制住了自己,也引导控制住了他人,让事情得到妥善的处理。
再者,拥有获得并持有、合理使用足够社会资源的现状与能力。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人的所得,要让其他人和万物,包括自己都能够接受,也就是说,自我自洽,自我与环境自洽。
获得,持有,合理使用,这三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得,是一种重构,既是一种社会活动的结束,也是一种社会活动的开始。
德与位要相配,这个位既可以是公开形式的,也可以是秘密形式的,根据具体的博弈情况而定,“骨节相救,其巧无间”。
把上面三点处理好了,就可以活的更好。
那么,什么样的人活的更好呢?
艺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说,根据他的经验与见识,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的人,活得更好,角度很清奇,但,作为一个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来讲,这是对的。
在生产(恐),保护(怒),交流(喜),分配(思),重构(悲),这个循环当中,交流是很重要的一环。
交流产生了自我与之后的超我。
生产与保护更偏向于本我,交流偏向于自我,分配与重构偏向于超我。
如果说,自我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如说,自我是在社会交流当中产生的。本我是自然存在的,超我的产生的过程更偏向在分配与重构。
所以,自我自洽,交流产生自我。听说读写,是通向自我自洽,超我自洽,本我自洽的途径。
应试教育的缺点在于偏向于读写,而听说并没有很好的得到体现。
从语言学和文字学的角度来说,听说读写,听说在读写前,对个人的生活来说也是这样,对文明来讲也是这样,本末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但也不能倒置。
只强调读写而不强调听说,会让人产生错觉,产生误解,活得不真实,这种不真实的生活,会在某时某刻坍塌,这是倒置的恶果。
在应试教育当中的孩子们,你有多久没有倾听来自生活的声音了?你有多久没有好好地和父母讲话?你感到焦虑,你的不真实的自大感,你感觉自己像空中失根的转蓬,飘摇在风雨当中,这都是听和说的缺失。
那么,什么样的听和说,算得上有一定的能力的呢?
今天先写到这里吧,时间和精力都不够用了。明天接着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