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瘾循环模型,第一步,触发。习惯不会凭空养成,只会逐步形成。新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平台,而“触发”就是促使你做出行为改变的底基。
![](https://img.haomeiwen.com/i26010204/5f492567602cce38.png)
触发分为两种: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
外部触发
通过发出行动召唤来暗示用户,是打造习惯养成类产品的第一步。通常都潜藏在信息中,这些信息会告诉用户接下来该做些什么。
1、付费型触发:做广告或搜索引擎推广等渠道方式吸引眼球触发行动,不是长久之计,往往只在争取新客时才用这招。
2、回馈型触发:靠经营公关、媒体领域等方式获取用户关注,总是昙花一现,需让产品永久置于聚光灯下,艰巨又前景莫测。
3、人际型触发:熟人之间的相互推荐,口碑相传,甚至引发“病毒式增长”。促使用户积极与他人分享产品的优势才是正确合理的使用之道,而不是恶意引诱消耗信任和期望。
4、自主型触发:产品每天持续出现使用户最终选择认可它的存在。
前三种触发形式都是以争取新用户为主要目标,而自主型触发以驱动用户重复某种行为作为重点,目的是让用户逐渐形成习惯。
外部触发只有一个终极目标,就是驱动用户进入上瘾模型并完成余下的循环步骤。当经历一整套循环之后,外部触发就不再发挥作用,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武器:内部触发。
内部触发
内部触发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但就是会自动出现在脑海中。将其嵌入产品,是消费者技术成功的关键。
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是一种威力极大的内部触发,能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厌倦、孤独、沮丧、困惑、游移不定等会让我们体验到轻微的痛苦或愤怒,我们几乎在一瞬间就不自觉的采取行动来打压这种情绪。而这种不适感的严重性相对来说还算低,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生活中这种微不足道的压力源随处可见,我们往往对自己在应付这些烦恼时的表现毫无察觉。
正面情绪同样可以成为内部触发,甚至还会在我们想要摆脱某种不适感时被触发。我们渴望从产品中获得愉悦,说明我们希望借此消解烦闷。愿意与众人分享好消息,说明我们试图建立并维系各种社交关系。
承受抑郁情绪的人们会对网络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类人群会比其他人体验到更多的负面情绪,从网络中寻求安慰,调节自己的心情。
一旦被产品钩住,用户就不一定只在清晰明确的行动召唤下才会想起产品了,而是情绪引发的自动反应会引导其作出特定的举动。与这类情绪紧密相关的产品慰藉用户的效果立竿见影。
外部触发可以培养新习惯,内部触发造就的情感纽带则可以让用户变成产品的铁杆粉丝。
安装触发
要开发习惯养成类产品,设计者需要揣摩用户的心理,了解那些有可能成为内部触发的各种情绪,并要知道如何利用外部触发来促使用户付诸行动。如何着手这项工作?最好的切入点是研究现有成功的习惯养成类产品,看它们是如何解决用户的问题,关注最基本的人性需求和渴望。
要进入某种情绪状态,你可以尽可能多的问问自己“为什么”。通常到第5个“为什么”时,你所期冀的情绪状态就会出现。“5问法”能够使人们快速发现问题的实质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我们通常会以为互联网的优势在于花样翻新,但其实人们只想在互联网上继续自己熟悉的事情。」
现在开始练习,
◆哪些人会使用你的产品?
◆你期望用户形成什么样的习惯?
◆想出三个能够促使用户使用该产品的内部触发,可参照“5问法”。
◆哪一个内部触发在用户身上出现的频率最高?
◆利用出现频率最高的内部触发和你期望塑造的习惯,完成以下这个简短的用户情境设计:每当用户感到……(内部触发),他就会……(预期习惯的第一步)。
◆回到前一个问题,在迈出通往习惯的第一步时,用户会做什么?何时何地可以启动外部触发?
◆如何才能在用户的内部触发被触动时及时地引入外部触发?
◆想出至少三种能触发你的用户关注现有技术(电子邮件、推送通知、短信等)的常规方法。接着,请发挥你的想象力,构思至少三种超出常理且目前难以实现的方法,来触发用户关注你的产品(可穿戴式电脑、生物传感器、信鸽等)。你会发现这些疯狂的念头会激发新的洞见,而它们未必真的不可理喻。若干年后,新的科技手段将会把目前难以想象的构思都变为现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