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王飞推荐的一本书《上瘾&HOOKED》,感觉以前不知道为什么做的一些设计渐渐有了依据。一切规划/功能定义和设计都是为了吸引用户上钩完成《上瘾模型》。上瘾过程的四个步骤: 触发,行为,多变的赏酬,持续的投入。
学会这些,世界上就没有卖不好的商品;践行这些,你就是那个能卖好产品的人。正所谓所有的销售都是套路,所有的套路都基于人性。
触发是上瘾模型的开始环节,是扣动用户使用你的产品的扳机,产品侧要洞察用户的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和做好设计层面的引导。
触发分为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他们是先后顺序的关系,也有互为促进的作用。
NO.1 外部出发
外部触发又分为四个子项:
付费型触发
回馈型触发
人际型触发
自主型触发
付费型触发
企业付费做广告(灯箱广告/开屏广告等),在搜索引擎中买搜索排名,街边地推等,用户看到后触发下一步的行动,被打动购买你的产品或者下载APP使用,这就是付费型触发。靠花钱来拉拢新用户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成本,不是长久之计,一般用在产品的前期推广阶段或者重大营销活动中。
回馈型触发
是指在公关和媒体领域的正面报道,热门的网络短片,以及应用市场的重点推介,这些都是让你的产品获取用户的有效手段。回馈型触发只是在获取新用户时很有效,要想利用回馈型触发维持用户的兴趣,企业必须让自己的产品永远置于聚光灯下,这无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人际型触发
熟人之间的相互推荐是一种及其有效的外部触发。无论是微信邀请,点赞打赏,还是老套的口口相传,这些来自朋友或家人的推荐往往是科技传播的核心推动力。人际型触发可以引发另所有人渴望的“病毒式增长”,因为人们总是有意愿把自己心怡的产品分享给大家。
自主型触发
用户下载购买了你的APP且同意了产品使用权限,在手机桌面出现的应用图标,APP推送的通知消息,有新的消息出现,有新的朋友圈提醒等APP自主发起的提醒信息,用户发现并点击使用查看叫做自主型触发。
前面三个(付费/反馈/人际)触发,一般用在产品的前期获取新用户提升用户基数的阶段,而自主型触发以驱动用户重复某种行为作为重点,目的是让用户逐步形成习惯。通过自主型触发高频的使用,让用户慢慢习惯使用你的产品。
使用外部触发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各种类型的外部触发都只有一个终极目标,那就是驱使用户进入上瘾模型并完成余下的循环步骤。当用户完成一整套上瘾模型的循环(触发/行动/赏酬/投入)之后,外部触发将不在发挥作用,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武器:内部触发。
NO.2 内部触发
当某个产品与你的思想情感或是原本已有的常规活动发生密切关联时,那一定是内部触发在起作用。内部触发是解决用户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是一种强大的内部触发,能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无聊时,打开新闻头条,看看有没有发生新鲜事;
压力山大时,打开音乐APP,听听轻柔的歌曲渴望平静;
孤独时,打开微信和亲人朋友聊聊天会立刻感受到他人的陪伴。
当用户因为发现了一个美景,因担心美景稍迅即势,而打开微信朋友圈拍照分享的时候,这个内部触发行为就发生了。
说到底产品是用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既包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包括消解负面情绪和用户的烦恼,使用户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心灵上的安抚。
因为一个情绪的产生而习惯的使用一个产品,这是用户和产品间最为牢固的羁绊联系。
![](https://img.haomeiwen.com/i66874/f0500c6ad7bd94bb.jpg)
后面继续总结剩下的三个步骤 行动/赏酬/投入,以及设计在上瘾模型中的作用。
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