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在哪里
昨晚看了一部纪录片,叫《出路》。纪录片拍了7年,拍的是三个不同阶层的学生。一个来自甘肃偏远山区,从小向往去北京读书,全家住在窑洞里,一年的开销不超过50元;一个来自小县城的普通人家,高考复读三年,只为考上一个好大学;一个来自地道的北京家庭,不愁吃喝,学艺术绘画,但辍学在家。
纪录片的结果让人绝望。
过了几年再拍时,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个一心想读书也喜欢读书的山区小姑娘,已经大腹便便,几年前就辍学不读了,和表哥结婚怀孕了。因为她的父母说一个女生读什么书,女孩子都是别人家的,迟早要嫁人。
第二个复读三年的男生终于考上一个普通大学,只不过不是985/211,大学生活也过得平淡无奇。毕业后找工作不太顺利,但最终还是找到了,然后和女朋友领证、结婚,想着好好奋斗,给下一代资本追求更好的生活。
第三个北京姑娘,看不到人生疾苦,觉得世上没有饿死人这回事,后来去了德国,回国开了公司,依然过得衣食无忧自在逍遥。
看到这里,我只能唏嘘一声“卧槽...”。
不成熟的想法
我宁愿相信第一个故事中的女孩儿,因为不服从父母和丈夫的不理解,离家出走,到外打工,从工厂的工人一直到管理,最终通过自己的学习考证、积攒资本,即使最终没能去北京读书,也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原来家庭的束缚,活成了想要成为的那个自己。
我愿意相信第二个故事中的男生结婚后与妻子一起努力,积累多年财富后,家庭殷实,上升成中产阶级,子女得到了更好的教育,有了更好的平台,拥有了实现更多可能的机会。
我宁可相信第三个故事中的女生,虽然坐拥富裕,但都是她的父母给她的,多年之后,她的公司倒闭,生活潦倒,开始体验生活的不易。
可是,我比谁都清楚,这都是我的想象。而想象大都不真实。
现实是——第三个女生享受着大多数人拼尽一生都不可能达到的高品质的生活。是的,有些人费尽全力,也只能过平凡的生活。这才是我们长大之后的社会的本象。
为什么读书
如果你现在问我为什么读书,我的回答是:为了改变阶层。
以前觉得人人生而平等,相信爱情可以跨越一切...现在发现,想想就好。不公平才是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样子。阶层很可怕,因为你身处的阶层越低,你所享有的资源就越贫乏,你没有视野,没去看过世界,没有独立的思维,人云亦云,没有抗争的勇气,理所当然地降低了你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可能。
北京高考状元说,现在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他这种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都是教授、知识分子,在教育资源上享受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其他人得不到的。
成功学不会告诉你比尔盖茨的母亲是IBM的首席董事;不会告诉你乔布斯的养父母是中产阶级,为了儿子的学业甘愿付出一切;不会告诉你巴菲特的父亲是国会议员,从小进出交易所学习,董事长亲自接见...
看到这些,你也许想放弃,但我觉得真正的寒门不是贫穷,而是屈从于贫穷之下的绝望。我尤其惋惜第一个故事中的女孩,近亲结婚不说,浪费了生命的大好时光。如果她能对她的家庭说不,到她想去的地方,做她想做的事情,哪怕受尽困难,都会有充实的超脱。我很感谢父母带给我的一切,能够让我安心读书,安心恋爱,能给我足够的经济支持,在我小时候带我出门看世界,学书法,学电子琴,学吉他...这些是你们为了让我不那么吃力,为了不让我像你们一样从头开始一天天奋斗出来的,我很感激。所以我更需要努力,我也想每天赖床,每天刷剧,每天吃吃玩玩发发朋友圈,但是我还不够优秀,所以需要坚持到底。坚持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不坚持一定不会成功。年轻不追梦,更待何时?
我的一生,谁都操纵不了。
一个人可以贫,但不能穷。
阶级一直都是流动的状态,从未真正固化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