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每天写1000字教育
为何你越“爱”孩子,孩子越想远离你

为何你越“爱”孩子,孩子越想远离你

作者: 安奕婷 | 来源:发表于2017-08-11 10:05 被阅读45次
    文:安奕婷

    台上一对母子,面容冷淡,没有任何眼神交流,分坐在相距两米左右的座位上。儿子看上去很腼腆,但又不失理性的一位男生。妈妈戴着墨镜,那气场,那神情,一看就知道是一位很强势的女人。

    儿子在淡定地诉说着他们之间的故事,妈妈却有时表现很激动,说着说着就会情不自禁地哽咽。

    她不止一次地重复着同样一句话:我是最爱我儿子的,儿子是我的唯一,是我的全部。

    然而,她越是这样想靠近儿子,儿子却离她越来越远,甚至无法沟通,刻意地逃避她,这一点使她无法理解,伤心不已……

    这是《金牌调解》节目中的一期场景,看上去的确让人费解。

    随着谈话的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原来妈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丈夫,一个人艰难地把孩子抚养成人。

    在妈妈的眼中,爸爸是一个很优秀的男人,失去他,对妈妈的打击非常之大。在节目中一提到爸爸,她情绪就会更加地激动,泪流不止。

    想来,这一定是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早年丧夫,对妈妈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她至今仍没从那段痛苦中走出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她把对丈夫的欣赏与思念,注入到了儿子身上。她不时的会在儿子面前拿出爸爸的照片,向他讲述爸爸是如何优秀的一个男人。

    她想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儿子也能长成像爸爸一样优秀的男子汉。于是,在孩子从小的教育中,她一直对孩子要求很高、很严厉。

    然而,这种比较与严厉,却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与挫败感。

    儿子小的时候很乖很温顺,处处迎合妈妈的心理,甚至孩子该有的叛逆期与青春期也没有如期出现。

    但是,今天他长大了,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他不想再活在爸爸的影子里,他要活得更像自己。

    可是,他又不能直接和妈妈发生冲突,就有了后来的沉默与逃离。

    妈妈无法理解儿子的改变,爸爸的离开已让她伤透了心,儿子是他唯一的亲人,她只有紧紧地抓住儿子。

    她生活中完全失去了自我,把所有的焦点,都放在儿子身上。一位调解员说,如果妈妈是一个放大镜,儿子早就被烤糊了。

    妈妈说儿子对爸爸的离世不能放下,其实,真正放不下的是她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式的教育很多都是这样,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最深得人心的一句话是:别人能做的事情,你也一定能做到,只要你足够努力。

    事实是这样吗?我觉得并不是。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式家长对孩子的最大期许。可是,如果孩子只是一束花朵,而你却偏让他长成参天大树,这怎么可能?

    大树有大树的精彩,花朵也有花朵的美丽,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前几天陪儿子看了一部动画电影《海底大冒险2:巨浪》,在大海的浅水区,有一片美丽的珊瑚礁,突然有一天接到了凶猛霸道的鲨鱼Ronny的挑战书。

    于是,珊瑚礁中的各种鱼类联合起来,组成了保卫家园的训练队。

    小鱼PI想让大家都训练成它那样的游泳高手,可是,不同的鱼类都有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很难做到PI的游泳速度。大家被练得伤痕累累,满心失望,更充满了挫败感。

    在一只老海龟的点拨下,小鱼PI才认识到是自己操之过急,没有考虑到鱼与鱼之间的差异性。每种鱼都有自己的特长,不可能把它们训成具有一样的本领。

    于是它重新调整了策略,按照每种鱼的长处为他们分配好工作,让它们各显神通,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打败了入侵的鲨鱼。

    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我们都不能一味地去要求所有人都具备一样的能力,要注重发挥他们的特长。

    西方的教育注重个性的培养,而我们的教育,却注重大众化发展,人云亦云,从众心太重。

    教育不是批量的生产一个模子的“机器人”,而是要根据他们的特长,因材施教。

    社会的进步,需要各各方面的人才。人只有喜欢某项工作,才能做得开心,发展得更好,得到成就感与满足感。

    家长要求的过高,孩子背负的太多,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家长们应适当放手,把对孩子的过度关注中解放出来,多关心一下自己,也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

    这样,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像的更优秀,你也会活得更轻松。

    爱,不是一味的关注。

    爱,有时更是一种放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何你越“爱”孩子,孩子越想远离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gmx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