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姐妹群里突然弹出一则消息:昨晚十点四十分,一名15岁初三男生,从自家25楼卧室跳下,经抢救无效十一时死亡。凌晨2时30分许,其母亲亦从25楼跳下,随其儿子去了,年仅41岁。
看到这样的新闻,而且就在身边不远处,着实令人感到悲伤,心情异常沉重。据了解,该跳楼男生是因手机被收回而与母亲发生口角,并扬言不给手机就跳楼,等父母离开后就真跳楼了。
跟同事聊起这件事,她说自己女儿班上也发生过这种事,后来家里又再生了一个。群里一个退休的同事也讲了一个案例,是她的同学,儿子也是初三跳楼的,又生了一个女儿,现在刚满十岁。而且还透露了一点情况,同学夫妻俩都是银行高管,生活中都很要强。
不听还好,一听处处都是案例,有点触目惊心的感觉,这显然已成一种社会病态。单从上面的事由来看,事情看似简单,收手机惹下的祸,但深究其因,真的只是手机问题吗?这应该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正如那个退休同事的同学,是一对高管夫妻,平常就都很要强,所以孩子出问题,一般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是紧密关联的,当然不排除其他例外。昨晚那个孩子,家住在本市最大的一个高档小区,单凭这一点,家庭条件自然是不差的。所以,有人说,中产家庭是真正最需要去焦虑的一个阶层。这话似乎有些道理。
一般来说,中产家庭有一个鲜明特点:靠自身奋斗而来。中产肯定不是富二代,基本靠自己努力,才创造了一个优渥的条件,他们更希望下一代保持这份既得优势,让整个家庭继续延续一个向上的趋势,而不希望重新回到原点。这就意味着在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上,他们会寄予更大的期望,会承载更多的想法,这些压力与负担一定会传导到孩子身上,一旦尺度过大,节奏过快,必然造成不良影响。或许,这是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更大的诱因。期望越高,要求越多,若方法还不对,家庭生态一定会出问题,最惨烈的后果就在所难免。
如果单从教育这一点来说,中国父母最缺的是如何做好父母这一课。关于孩子的教育,绝大多数父母都属于自学成才,更多是接受自己父母的熏陶,而洞悉教育理念和本质的父母,尤其对孩子的期望值没那么大的家庭,一般在家庭亲子关系上都不太会出现尖锐问题。就好比这个手机现象,堵还是疏,这其间的分寸掌握和尺度拿捏是很考验父母水平的。
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我没有太多话语权。孩子还算是身心健康的长大了,成长过程中也没有太多太大的矛盾,除了没有名校加持,其他都很OK,我很满足,也倍感幸运。作为家长,我自评合格,但在孩子眼里,还达不到。如果我们自身都做不到的事,何必去逼孩子呢?我常想我是如此之普通,与优秀的人相比,差距甚远,但并没有妨碍我这一生幸福平安地过日子。人生是自己的,你怎么过都是自己的选择,我们可以把观念传递给孩子,强加逼适就范却不一定会有效果。所以,有一点,我始终认同,必须从小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定好一些规矩,红线以内非原则性问题,可以一团和气,红线以外尝试的念头都不要有,决不能破防。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真的很重要,就好比一棵幼苗,从栽种下去就要时刻保持它挺立的姿态,风吹歪了不及时扶正就会长成一棵歪脖子树。培养好习惯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值得每个家长花大力气去做。其次在亲子教育上,必须给予更多的陪伴,共同学习,共同游戏,彼此相长。有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再加上父母高质量的陪伴,这两点具备了,孩子想不优秀都难!
关于高质量的陪伴这一点,我是受同事的启发。她在一次分享中谈到女儿的教育,我总结她的经验就是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学了很多特长,但 一点也不厌倦,一是根据她的特点爱好去选择,同时有父母的鼓励与陪伴。家里没有电视机,只有书房,父母从不玩手机,阅读、手工、园艺、游乐活动,穿插到每个业余时间,十年如一日地进行。同事两人亲自带孩子,不让爷爷奶奶管,为的就是陪孩子一起成长,科学育儿。
世界上的每一片叶子都不相同,孩子也一样。不要永远以一种优秀的标杆来要求孩子!保持好一份初心,你只愿孩子此生健康平安,他的身心健康才是第一位的,其他真的没那么重要。用一颗平常心善待你的孩子,愿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快乐成长的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