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奇点”
学习《道德经》,“道名有无众妙之门”。我的理解是:“道”是一直存在的,但是有了“名”,才是“众妙”的“法门”。
法门,宗教用语,原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今泛指修德、治学或作事的途径。古称南门为法门。
《道德经》应该是早于佛教的兴起,使用的是“门”
说文解字
【卷十二】【门部】莫奔切(mén)闻也。
从二户。象形。凡门之属皆从门。
当有了“道”这个“名”,万物就随之产生了,“道”一直是存在的,但是,在没有“名”之前,万物是不存在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还没有“产生”。
有了“道”,便有了开始,有了开始,也就是有了“所有”。
在广义相对论中,对奇点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它既是能量条件最早的应用之一,也是全局方法在广义相对论中初试锋芒的范例。
在一定情形下奇点必须存在——特别是宇宙必须开始于一个奇点。但由于理论在奇点处失效,所以不能描述在奇点处会发生什么。
作为一个世界的发生之初,它应该具有所有形成宇宙中所有物质的势能,所以它是无形的。同时我们还可以想象,在某一点上宇宙奇点的这一势能平衡被打破,于是乎能量便不断转换为物质,而经过若干年而形成了我们的宇宙——物质与能量的共生体。
奇点是没有大小的"几何点",就是不实际存在的点,这是很令人难于理解的。令人难于理解的还有,没有大小的奇点物质竟然是能级无限大的物质。
“道”也是开始,在有了这个开始的之后,万物开始了自己的演变、
但是,开篇《到道德经》就告诉我们,“非恒道也”,此处是帛书版的表述,
有的是“非常道”,我到是认为:“恒”与“常”有异曲同工之妙。
“恒”的初文形体为月亮位天空之中。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月亮盈亏的变化周期,正因为月亮在天空中运动的规律性,所以“恒”有“经常”“长久”的意义。由经常又可引申为“寻常、普通”之意。明代冯梦龙著“三言”之一《醒世恒言》中的“恒言”指“常用的言语”。“恒”也可作名词用,指长久不变的意志,即恒心。如“持之以恒”,这个“恒”字就指恒心。金文增加“心”的字形应该就是根据这个引申义分化而来的。
常是恒定的意思,“非常”,就不是平常的了。
形声字。从巾,尚声。”巾“为形旁,”尚“为声旁。同“裳”。裙子。”《逸周书·度邑》:“叔旦泣涕于常,悲不能对。”常有固定不变,恒定的意思。《易·系辞上》:“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左传·昭公元年》:“疆场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由不变的引申为普通的,一般的。如:老生常谈。由恒久引申为经常,常常。《列子·天瑞》:“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由固定不变引申为规律,准则。《荀子·天论》:天行有常。
由此可见,《道德经》不但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奇点,同时,一开始就告我们,这个开始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时可以变化的。
徼
说文解字【卷二】【彳部】徼循也。从彳敫声。古尧切。[5]
“大道无私”是没有自己的,所以都是自己的,人是不可能做到“无我”的,所以,要给出一个“无我”的精神世界。人是分出阴阳的,结合后繁衍后代生生不息,其中的过程就是满足“欲”和“快乐”的过程,同时,建立一个“无为”的标准来对了的教化人。就如同有“善”和“恶”之分,是因为对立的存在而存在,有“欲”的存在保障发展,有“无”的存在保障规模与速度,二者的结合与统一就是一个不同“奇点”时期的不同的“道”。若是用熵增定律来解释,就是从平衡向不平衡不断发展过程的不断增加。放到更大的一个空间去看,如冰川的演变就是一个不断轮回的过程,其中孕育了从无到有再到无的更迭。
所以,“道”就是那个“奇点”,是运动的、无我的,永恒的。就是“窄门”与“宽门”的选择,哪一刻,你选择了生死。,“道”就是行走的头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