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从小就有干事创业的情怀。他十五岁立大志,学习尧舜、周公之道,一边向书本学习,一边向鲁国孟公绰、郑国子产、周室老子等大师级人物请教。到三十多岁时,在大小六艺等方面,成为当时的“第一人”。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⑴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把牛皮绳都翻烂了,其年轻时刻苦学习的状态,自不必多言。孔子说:“总寄希望于以后再做,就太可怕了。今天以条件差为理由而不努力,你怎知将来条件怎么样?四、五十岁还没有名望,这一辈子就没什么让人敬畏的了。” ⑵“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⑶“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⑷孔子的这些说法,是用来鼓励弟子的,更是自身经历的写照。
孔子三十七岁那年,齐景公打算重用孔子,谈到待遇时,他说:“要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你,我办不到”,于是齐国用比季孙氏低、比孟孙氏高的待遇来对待孔子。不久,齐景公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⑸孔子觉察自己孤掌难鸣,十分凶险,勿勿离开齐国。孔子自齐返鲁,名声大噪,许多人慕名前来求学,孔子不再疑惑,有了真正的人生规划:培养一大批人才,辅佐一个君主,建立一个强大王朝。
为了不引起君主阶层的反感,孔子公开向周公学习,说自己时常梦到周公,表明自己只想辅佐君主,并没有当君主的野心。孔子向全社会发出的信号是,想辅佐一个君主,成就“王业”,而且这个“王业”远远超出管仲的“霸业”。理由是,管仲“小器”“不知俭”“不知礼”。孔子安心治学教学,慢慢地就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期间,有人问孔子:“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孔子说:“用孝治天下的理念影响社会就是从事政治,为什么一定要当官才算从政?”⑹孔子嘴里这样说,心里却一直盘算着如何出仕。一天,子贡问孔子:“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匣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⑺
最先向孔子抛出橄榄枝的是阳虎。孔子深知此人必败,婉然拒之。阳虎叛乱后,孔子终于迎来机会,出任中都宰。从此,52岁的孔子迎来了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施展抱负的机遇:升职小司空,大司寇,摄相事,主宰齐夹谷会盟,诛少正卯,隳三都。仅用三年时间,鲁国大治,引起齐国的恐惧。为了消耗鲁国统治核心的斗志,齐国送来“女乐”,鲁定公从此不理朝政⑻,孔子被迫开始了14年的周游列国生涯。
孔子的规划是:打造一个精英集团,辅佐一个君主,成就一番王业。然而,孔子遍访列国,也未遇到一个像样的君主。为了推销自己,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一年有变化,三年见成效。”⑼甚至急着要辅佐公山弗扰、佛肸等叛乱之臣,被子路等人阻扰而止。实际上,孔子眼中君主“斗筲之人” ⑽居多,只想借用他们的力量而已。
孔子的最大失败在于“没有根据地”,最大的成功是缔造了中华文明的正宗。
【注释】⑴见《论语》7.20。
⑵见《论语》9.23。原文是: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⑶见《论语》4.14。
⑷见《论语》14.30。原文是: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别担心他人否认自己的见解,而要担心自己的见解不管用。”
⑸见《论语》18.3。
⑹见《论语》2.21。
⑺见《论语》9.13。原文是: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yùn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参考译文: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匣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⑻见《论语》18.4。
⑼见《论语》13.10。
⑽见《论语》13.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