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学校工作重心,好多老师认为,课上好了,学生教好了,就完成任务了,从来没有把研究教学当回事,有的还把研究看做教学之外的事,简单的认为研究就是写文章、发论文,甚至认为做研究挤占时间、影响教学。
2月20日这天,本人对研究思维有了初步的思考,并就目标与研究的角度,从个人的得失分析带着研究思维去教学的两点想法。一是研究是为了自己,完成目标是为了别人,拿着社会资源做自己的研究,何乐而不为。二是,带着研究思维去教学是主动的行为,完成目标去教学则是被动的行为。
今日,学习余文森教授对研究的思维去教学的见解。自己深入学习后重新捋捋思绪。
余教授认为:
1、研究思维是一种教学态度。教学不是简单重复、机械单调的工作,不是多投入、多花时间就能做好。真正的教学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就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也无法全部预知教学过程的变化和走向。因此,我们要保持对教学的敬畏之心,保持谦逊的态度和开放的精神。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保持敏感,养成通过教学进行各种学习和提高专业智慧的习惯。这就是研究思维的一种态度和精神。因为研究思维的本质就是面向未知的探索和追求。
2、研究思维是一种教学变革。传承和稳定是教学的基本特性,在实际教学中,稳定往往被演化为一种惯性、惰性。导致了教学落后、保守。我们强调研究思维,就是倡导教学的变革和创新。也是今天教学的主旋律。我们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一场由知识教学到素养教学的转型升级。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变革。这场变革改变了老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基于此,教学必须与研究融为一体。这是新时代教学的一种新样态。这种研究是在教学行动中进行的,是基于行动、通过行动、为了行动而进行。是中小学教师不同于其他教学研究的特点、亮点和价值所在。
3、研究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老师最擅长的是经验思维,这种思维可以让老师们有安全感和效率感。但是,经验思维往往把老师的视野局限于“过去”和就事论事的窠臼。只有理性和理论才能解决教师的这种窘迫。研究思维的本质就是学习理论,学会理论思维。一方面,要学会把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认识、批判、改造。另一方面,要学会用理论指导、引领、支持实践。研究思维的本质就是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转化和共生。理论和理论思维对一线教师来说,是个挑战,也是一个难于逾越的坎。研究思维支撑起来的教科研就是迈过这个坎的过程。
4、研究思维是一种课题研究。教学活动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就是课题的来源,课题是对问题的提炼、归纳和升华。来自于问题又高于问题。课题研究需要三个要素,一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二是要有持续的思考探究,三是还有系统的总结写作。这三者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训练和提升至关重要。老师们的好文章大多是通过课题研究写出来的。课题研究一定要基于真实问题和实际需要。使教学和研究相辅相成。成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一种新常态。
教学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活”,而是一门学问,需要研究的介入,更需要老师们建构研究思维模型和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