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回到了健身房锻炼。
上一次去健身房,已经是年前了。本来疫情后,4月份健身房就已经开了。不过,就像习惯了去健身房后,不用刻意坚持也会去,停下来的惯性同样巨大。拖着拖着就到了今天。
去之前,翻看了下《施瓦辛格健身全书》,重新梳理了下锻炼的一些细节。许久没做,都快忘掉了。
今天想锻炼的是胸肌,所以着重看了书里这部分的章节。
看之前,我先想了解了自己要的是什么。
我并不想成为专业的健身运动员,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健身上面。我只是想通过健身保持健康,保持体型。
所以,书里过分深入的理论我都略过了,只是着重看了锻炼的重要原则。每个身体部位由哪几个小区域组成,像肩部肌肉由三角肌和斜方肌组成。还有每个小区域可以通过什么动作去锻炼,锻炼的时候有哪些细节要留意到。
今天,和你们分享下书中提到的锻炼原则。
首先是动作幅度要做足。
动作幅度越大,肌肉的收缩度越高,可以让肌肉的生长最大化。
简单来说,像做卧推时,把杠铃下放时,要尽量放到最低点,基本靠着胸部。往上推起时,要推到最高点。把每一个动作做完全。
有的人,下放时没到底,上推时没到顶,如果把一个动作分为4个阶段,相当于头尾两个阶段都没做好,只做了1/2。有的人则每个动作做足。
短时间里看,大家做的次数一样。前者做的速度还更快。但是,长时间下来,后者每次比前者多长一点点肌肉,日积月累,就成了巨大的差距。
何帆老师曾经说过:虽然看起来所有人都在做事,但是其中有大量应付了事的苟且者。你只要稍微比他们往前一点点,就能享受到的那个红利,就是苟且红利。
动作幅度,何尝不是一种苟且红利呢?
还有一个原则,叫冲击原则。
锻炼的时候,一般会制定计划,每个部位只做固定的几个动作。一来,熟能生巧,熟悉的动作,更容易把握发力的诀窍,可以更好地刺激目标肌肉。二来,按照固定的动作,就不用每次都花时间和精力去做选择。
但是,这样锻炼一段时间后,容易进入瓶颈。重量加不上去,感受不到自己的成长。
这时候,冲击原则就起作用了。
冲击原则,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训练计划,让身体在一种不习惯的状态下锻炼,有利于打破瓶颈,加速肌肉的发展。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样不会很矛盾吗?既要做固定的计划,又要改变计划。
其实,并不会。一般情况下,还是以固定的训练计划为主。但是,如果一直用同样的方式去刺激肌肉,肌肉受到的刺激会越来越小。就像一直用同一种农药,虫子会产生抗性,不再害怕这种农药。这时候,再去选择换一套训练计划。新的训练计划,依然是采取固定的形式去训练。
最后,作者还提到了个体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体特点,会有一些不利条件,也也有优势的条件。要根据个人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
作者以纳赛尔桑贝蒂为例,一个同样专业的健身运动员。他的胸腔很大,对于胸肌的呈现特别有利。但他的胳膊短小。
由于手臂短小的缘故,他做推举时,动作幅度非常有限。因此,他选择做更多的上斜推举,或者哑铃推举,弥补他的这些不利条件。
没有最好的锻炼方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
其实,这些锻炼原则,不止适用于锻炼,在生活中的其他领域,也同样适用。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施瓦辛格可以不断跨界,做过健美运动员、演员、导演、制片人、加州州长.....还做得不错的原因。
像苟且红利,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一样。只要比别人多付出一点点,由于复利的存在,最终将会带来巨大的差距。
像冲击原则,其实,不就是刻意练习里提到的走出舒适区吗?给自己设定的目标,要保持在踮一踮脚能够到的难度,而不是随手就能抓在手里的难度。才能成长得更快。
像个体值,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技能,也有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找到最适合的方法,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可以克服自己的弱点,同样是在任何领域都适用的一个原则。
掌握并用好这些原则,相信不止可以帮助你得到更好的锻炼效果,也有利于你做好生活中的其他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