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万事讲个道,茶有茶道,棋有棋道,剑有剑道,而修道的三重境界“守、破、离”正是来自于剑道。
“道”这个字其实来自于中国,意“自然”也,即“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规律”。
“道”的文化,根源于中国,发扬于日本,散布于全人类。说到底,我们现在所说的“道”是对各行各业“工匠精神”的一种延伸,泛指专注、探究、钻研等。
作为一个靠文字吃饭的人,每日钻研,日日通透,突然有一天开悟了,原来写作也自有其道,而它的三重境界自然要从“守、破、离”讲起。
守:夯实基础,深度读书,多写多练
“守”这个字在剑道里的解释非常明了,就是跟着师傅扎扎实实练功。那么在读书写作的人来说呢?“老师”自然指的是指写的好的前辈们。好的书籍,信手拈来都是经典,言传身教尽在其中,比寻找写作的套路要有效的多。
上周我被朋友拉着报了一个网络培训课,内容是“写作一个月,轻松赚10万!”,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吓得从座位上弹起,这是什么神人?竟敢承诺听他的课一个月就能赚10万!更愤愤的是,写作和钱数挂钩总觉得像江湖郎中的偏方,让人质疑。
果不其然,整整50分钟的课程,我听到的是“你要保持信念!”“不要轻易放弃!”等满满一锅鸡汤,最后的问答时间更是有学生稀里糊涂问出“老师,我积累太少,下笔的时候总觉得没有词儿怎么办?”,老师泯然一笑,答道:“那就多读书呀!”
不错,这个老师这一招儿非常灵验,“多读多练”轻松应付了将近3000个学生,收到近万元的红包打赏,被同学们奉之“海洋中的指明灯”!
这个老师的做法有错吗?没错!因为他说的是真理!学生们有错吗?也没错,他们只是为了尽快写出好的文章!那么究竟是什么错了呢?定位!定位错了!这批学生明明还处在“守”的阶段,却非要找套路速成,自然会上了这种人的套儿。
通过与近百位写作人的沟通总结,我可以明确的给出答案:没有速成之路!唯一的捷径就是深度读书、读对的书、多读书!
想写小说,那就死磕各类小说名著,拆情节、模仿任务刻画、塑造细致场景;想写攻略,那就亲身经历切身体会,别随意捏造一些虚假信息;想写诗词歌赋?那就从倒背如流开始吧!
破:学徒心态读书,破解写作密码
剑道中的“破”指的是突破原有的基础,大胆创新。在“守”的阶段更多的是整理汇总、模仿练习,而“破”就是要开始尝试走自己的路了。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演艺圈也有个“模仿不成大师”的规则,古时候夸人更是常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求新”才是“破”之道。那么,究竟要怎样“破”呢?
第一步,发现问题。
很多人写作,写完觉得写的不好,但不知问题出在哪儿,也不知道如何修改。我刚开始写小说的时候也这样,写完了觉得很空,但每每回头修改却又觉得无从下笔。
后来看到许荣哲老师的书中有一句话:“现在的年轻人啊,都不会写作,他们写的小说千篇一律都是‘两个面貌模糊的人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对话’。”我捏一把冷汗,“这说的不是我吗?”
确实如此,发现问题的重要性不亚于读万卷书的重要性,当然,这两件事是相辅相成的。正如每个艺术家的艺术修养一样,万千积累后,才能辨别出什么是优美的,什么是庸俗的。所以读书-对比-发现问题,如此顺序,反反复复,自然深谙其道。
第二步,针对性解决问题
有了全面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就可以着重专攻了,罗辑思维里讲“成为一个高手的秘诀就是刻意练习”,也就是在自己做的不好的方面刻意加强,补短板,整体效果就会好很多。
举个例子,比如你想写爆文,那首先标题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一定要研究透;比如写文章总觉得言之无物、力道不足,那就可以多看看别人是如何引经据典给文章增光添彩的;如果觉得开场不好,就要着重把好的开场拿来研究,比如《百年孤独》《情人》《老人与海》等。
这时候会用到一些工具书,比如小说类:《小说写作技巧二十讲》《小说课》《情节!情节》《故事》《虚拟文学促成全攻略》《小说面面观》《开始写吧》;通用类:《高效阅读与写作》《怎样写作》《写作这回事》《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创造性写作》《文案创作完全手册》;传播爆文类,直接百度搜索“如何写出10W阅读量文章”,攻略很多很多……
离:自我风格的独立,境界的养成。
“离”在剑道中的解释是“自创招数,另辟蹊径!”,我们看武侠小说的时候往往会看到武林高手身上都有自己的标签,而这个标签就是武林绝学,作家也一样,作家的标签就是作品和文字风格。
每个人都是在摸索了数万遍之后才能琢磨透自己的风格,正因为从手熟到心熟讲究个机缘,而“离”就是这个从技术跨越到艺术顶峰的“机缘”。
比如沈从文和汪曾祺,两人是师徒关系,而他们的行文风格却截然不同。沈从文是浪漫主义,《边城》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成就了他的文学顶峰。而汪曾祺的风格却是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完全没有受到老师的影响而禁锢思维,正是这个“离”字的妙处所在。
“离”,超脱也,若是运用得当,自是一派名家。王小波的文字为何大部分人一眼就能识得?因为只有他能写出“走在天上,走在寂静里,而阴茎倒挂下来。”和“好大一片麦子!咱们俩坏一坏吧!”这样大胆通俗又形象的文字,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
除了王小波,朱自清、张爱玲、郭沫若、萧红、三毛、席慕容等,各人风格不尽相同,却各自承载着写作的最终使命,“离”字自在其中。
最后讲个小插曲。
对于“离”,我自认还没到这个境界,所以常常静坐反思,然而苦思不得其门道。
一个偶然的机会,独自一人去雍和宫,眼见身边的人都赤诚一片的礼佛拜佛,我却因为不好意思而不得其法。后来我脱离人群自己乱走,却机缘看到四个大字“现妙明心”,立时开悟。
回头仔细琢磨,它还可以被读作“心明妙现”,正念和倒念两个道理皆通,正是佛法之达观。再这“守、破、离”三字,道理也是一样的:前辈们的作品给我们经验和信念,看事自然通透,而读过万卷书之后,再想写文章已经有神来之笔了,境界自成。
道之道,道可道,三重境界,重重难关。无捷径而为之,方得真谛!
(原创文章,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