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寡头
读者朋友们你们会下棋吗?棋局双方尔虞我诈,机关算尽,见招拆招,彼此根据对手的下法变换策略。在市场中也有类似的棋局。在某些行业领域中,市场被少数几个企业控制,这几个少数企业之间就如同下棋的双方,彼此都有一个或几个你死我活的劲敌。正如肯德基有个麦当劳,可口可乐有个百事可乐,美团有个饿了么等等。这种少数几个企业瓜分市场份额的市场我们称之为寡头市场。寡头市场与其他市场最大的区别在于企业的经营策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手的策略。因此在研究寡头市场的时候我们引入了博弈论。本章我们将走进寡头市场,并初探博弈论的世界。
寡头市场
所谓寡头市场,就是只有少数几个卖者的市场。为了方便讨论,我们虚构一个只有两个卖者的寡头市场。假设某地的饮料市场只有A和B两家企业,这两家企业旗鼓相当。那么,该地的饮料市场供给也如同其他市场一样,市场中产品数量越多,产品就越便宜,而卖者的总利润起初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但到了后期,由于边际成本的不断提高,总利润开始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我们可以假设具体的数据来表现上述规律。
那么,A和B两家饮料企业该如何决定自己的最佳产量呢?我们先来讨论两种极端的情况,如果该地的饮料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或是垄断市场的话,会是什么结果。
首先是完全竞争市场。如果该地饮料市场完全竞争,那么根据第十四章的内容我们知道,完全竞争市场中,卖者的总利润为0,因此饮料的均衡产量是8000瓶。如果该地的饮料市场是垄断市场,垄断企业将追求总利润最大化,此时饮料均衡产量应该是4000瓶。
所以寡头市场中的A和B企业将如何决策?理论上最优的策略是A和B两家企业联合,就该地区的饮料价格和产量达成协定,每家企业生产2000瓶饮料,这样他们都能获得最大的利润。这种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就生产产量或产品价格达成协议的行为,经济学上称为勾结,而联合起来形式的企业集团被称为卡特尔。上面的例子中,如果A和B成功达成产量和价格协议,那么他们就组成了卡特尔,而一旦卡特尔形成,该市场实际上就变成了垄断市场。
但在现实中,卡特尔往往很难甚至不可能形成,因为卡特尔中的企业之间很难就市场份额分配达成长期的协议,而各国政府的反垄断法律也禁止各个行业形成卡特尔。
回到上面的例子,加入A和B达成协议,形成卡特尔,他们各自生产2000瓶饮料,获取8000元的利润。此时如果卡特尔当中的任意一方偷偷提高产量会怎么样?假设A偷偷增加产量到3000瓶,此时市场上有5000瓶饮料供应。尽管此时每瓶饮料的利润下跌到3元,但A的总利润是3000*3=9000元,比形成卡特尔时还要高出1000元,B企业同样有暗中打破协议的强烈动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卡特尔往往很难长期保持。
无法形成卡特尔时,A和B企业又该如何决策?双方必然都希望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即产出更多的产品,但同时他们也都想保持利润的最大化。假设A预测B会生产2000瓶饮料,那么此时A自己增加产量到3000瓶将会以明智的决策,此时A的利润达到了9000元,而B也会采取和A同样的行动。因此,寡头市场中的卖家总产量将大于垄断市场的产量。
但寡头市场产品量不会达到竞争市场的均衡产量,我们可以接着上面的例子进一步推测:如果A和B都生产了3000瓶饮料,此时每瓶饮料的利润下降到2元,每家企业获得6000元利润。此时A如果要继续增加产量到4000瓶,结果就是饮料利润下降到1元,使得A的总利润只剩下4000元,因此进一步追加产量是不明智的。所以,A和B最终都将会保持在3000瓶左右的产量,达到某种均衡。这种均衡被称之为纳什均衡(以经济学家约翰·纳什命名,电影《美丽心灵》讲述了纳什的身平故事。)。到此,我们可以得出有趣的结论:理论上寡头企业形成卡特尔将使他们整体利益最大化,但因为寡头企业都追求自己的私利,从而使寡头市场整体的产量和利润介于垄断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之间,达到纳什均衡。
上面都是通过假设只有A和B两家企业的双头市场来探讨寡头市场的经济规律。在现实中,寡头市场中企业的数量越多,企业间彼此的协议就越难以达成,卡特尔就越难以形成。另一方面,寡头市场中企业数量越多,单个企业对市场的影响力就越小,当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时,寡头市场也就慢慢变成了完全竞争市场。因此,开放国际贸易将是弱化寡头的有效手段。想想看,假如在日本只有本田和丰田两个汽车产商,德国只有奔驰和宝马两个产商,美国只有通用和福特,它们在各自的国家形成寡头。而如果开放国际贸易,全球的汽车市场将拥有6个寡头,它们之间形成卡特尔将变得愈发困难,全球汽车市场就愈加接近竞争市场。
囚徒困境与博弈论
前面部分,我们花了许多篇幅来探讨寡头之间的合作与困难, 发现了寡头之间由于追求私利而无法做出整体利益最大化的选择。现实中,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寡头市场,在很多时候,即使所有人都明白合作将使所有人的情况都变好,人们也往往不能合作,寡头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在博弈论中,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囚徒困境。
首先来解释下囚徒困境。警方抓获了一场犯罪活动中的两个嫌疑人甲和乙,很明显就是甲和乙共同实施这场犯罪,但此时警方还欠缺一点关键性证据。所以警察想要通过审讯来迫使两名嫌疑人招供。警方将甲和乙分开关押,并分别对甲和乙说道:“我们现在就可以判你们3年监禁,但如果你如实供述你的罪行,并供出同伙,我们将对你减刑,你只需要在牢里待1年,而你的同伙将坐20年的牢。如果你们两个都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供出同伙,你们将在牢里各待5年。”
你预计这两名嫌疑人将如何选择呢?囚犯有两种选择,坦白或沉默,而自己的刑期不仅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也取决于同伙的策略。很显然,两名嫌疑人都保持沉默将让彼此受到的刑罚最轻,但无脑选择沉默真的是最佳的策略吗?
先来看甲的决策。如果乙选择坦白,此时甲若坦白,将坐牢5年,若沉默,将坐牢20年——很明显,坦白才是上策;而如果乙选择沉默,此时甲若坦白,将坐牢1年,若沉默,将坐牢3年——很明显,坦白也是上策。由此我们发现,无论乙选择坦白还是沉默,对于甲而言,坦白都是最佳的选择。乙同样也是这种情况。所以这场囚徒困境的结果是甲和乙都选择的坦白,各自吃5年牢饭。
发现了吗?即使甲和乙都很清楚彼此保持沉默会是最好的结果,但被分开关押审问,无法得知对方的选择的情况下,双方都做出了利己的选择,而使整体结果变差了。
上面虚构的A和B的寡头企业也是类似的情况,他们都面临增产或不增产的选择,都清楚二者都不增产将使整体利益最大化,但也都出于自己利益的考量而选择了增产,使整体结果变差了。
现实中,除了寡头的囚徒困境之外,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我们都很清楚,将过多的资源投入到军事力量的建设无疑将阻碍本国经济的发展,但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各国又不得不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例如美国和苏联,两国都面临裁军和扩充军备两种选择。
很显然,如果两国都选择裁军并把资源投入到本国的经济发展对两国都有利,而两国之间过度的军备竞赛将危险全人类的安全。但如同甲、乙两名嫌疑人一样,美苏双方都因为利己主义和对彼此的不信任陷入了无止境的军备竞赛中,损害了本国乃至全球的利益。
上面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囚徒困境的存在让人们无法做出最有利于整体利益的选择,某些时候这种情况会损害整体经济社会的利益,如各国军备竞赛。而另一些时候,人们也可以像囚徒困境中聪明的警察一样,利用这一原理更快地破案,在寡头企业企图联合起来掌控市场时,囚徒困境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要说囚徒困境是好是坏,答案还是要取决于具体的情况。
囚徒困境该如何破解?答案是长期多次博弈。在一锤子买卖中,人们打破协议的可能性更大,而如果对方是长期的贸易伙伴,一次违约的代价可能是沉重的,所以撕毁协议虽然能在短期内获利,但长期来看弊大于利。所以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博弈双方更容易在长期多次的囚徒困境博弈中遵守协议,做出对整体最有利的决策。
针对寡头的公共政策
政府限制寡头的行为本质上也是在限制垄断,因此各国的反垄断法大都限制了寡头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寡头之间对产品产量、价格的任何形式的协定,都是反垄断法严厉禁止的。但正如我们前面章节探讨过的一样,现实中的商业行为纷繁复杂,大多时候我们很难判断企业的一些行为是否促进了市场垄断。因此在实施反垄断法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十分慎重。
结语
截至本章,我们探讨了市场的全部四种结构及其经济规律。在寡头市场中,我们还引入了一点关于博弈论的探讨,其实博弈论还有很多内容可以讲述,这里只是探讨了冰山一角。本章中,我们了解到寡头市场中产品的价格和产量都是介于垄断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之间,寡头之间希望形成卡塔尔来垄断市场,但囚徒困境的存在以及政府的明令禁止阻止了卡特尔的形成。我们发现囚徒困境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而它的好坏则取决于具体的环境。我们也看到政府出台了反垄断法律来限制寡头之间的合作,但政府在实施反垄断法时应该足够谨慎。后续章节中,我们将开始解除劳动经济学的有关内容,并逐步探讨就业、收入、贫困等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