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课老师跳出管理学的概念教学和我们分享了管理学的学习方法,按老师的话来说:管理学就是用智慧解决问题,同样的表象问题因为场景不同,环境不同,解决问题的招法就会不同,所以管理学的学习不单单是向老师学理论概念,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在生活工作中细致观察他人的管理方法,对于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进行借鉴学习。
![](https://img.haomeiwen.com/i18371708/39e307ba9e1b7c6f.jpg)
老师的这些感悟是来源于哈佛的一段学习之旅,老师2001年前往哈佛商学院进修学习:
1、学费很高,学习环境、教师质量也都非常高,但是给到学员的教材却很少;
2、学校安排住学员公寓,8个人住一套八室一厅,住的房间很小但客厅很大便于学员间的交流讨论;
3、教学内容为100%的案例教学,不发教科书不教授理论知识,教学老师会对于案例会进行引导性提问,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帮助其进行递进式分析,商学院老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中找到正确的逻辑。
4、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员训练逻辑分析能力和经验分享能力这类学习方面的框架能力。
经验学习的五字心经
商业世界中只有问题,,没有理论。很多问题的答案都蕴含在经验里,而不是理论里。
老师结合多年自己的学习思考,给出了关于经验分享学习的一套心法,这套心法分为五个步骤:问、想、仿、改、善。
当我们遇到问题思考寻求解决之道,或者是想要丰富知识提升自我认知能力水平时都可以运用。
1、问:这个环节的关键词是细节和逻辑,当我们听到一个关于解决问题的好经验时,我们第一步是需要去对于他人解决具体问题的整个过程做一个详细了解,特别是一些关于场景、环境的细节,解决问题中一些阶段性的反馈结果等,我们对于他人成功经验了解的越细,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出更加清晰的逻辑链条。
2、想:这个环节的关键词是总结、提炼和精化,在前面我们对于他人经验有了详细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思考,通过拆分对于这个成功经验的实现路径做一个总结概括,步骤分解,列出重点的前置或必要条件,整理出解决这类特定问题的框架思路。
3、仿:这个环节的关键词是套用、观察,通过前一环节“想”的梳理,我们有了他人成功经验的应用模版,可以在面对相似问题的时候来使用,但是这个模版也有着一定适用性,所以我们在套用时,可能会遇到因为一些条件的不同,未能取得预期的结果,这时候也是这个环节最重要的,我们需要思考反推导致未能实现预期结果的影响因素,我们需要运用细心、耐心来不断修正和调整来靠近预期的目标。
4、改:这个环节的关键词是修正、思考和总结,历经前三个环节的过程,我们对于运用他人经验解决自己的问题有了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知道解决此类问题的路径是什么,哪些细节,哪些关键点方面需要根据环境变化来调整应对做法等;同时哪些原有的做法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进一步优化的,逐渐加入属于我们自己思考的元素。
5、善:这个环节的关键词是使用、思考和精炼,经过了“改”的环节,我们有了对于解决自己实际问题成功的经验,并掌握了这个经验背后的逻辑框架,后续我们需要做的是对于自己的成功经验进行再次的总结分析,深入提炼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论,并在后续不断的使用中进行与时俱进的优化,逐步内化转化为自己的思维能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18371708/363bc26129d969d9.jpg)
通过对于老师五字心经的学习,我越发感悟到学习是一种系统性的认知能力提升,它主要分为“学”和“习”两大部分:
1、“学”的部分是我们接受式的获得外界给予的现象、理论、经验等相关信息,并知道了这些信息发生的相关机制,弄懂了信息发生的内部逻辑结构等,知道了这些信息可以派什么用。
2、“习”的部分则是属于一种内发式的思考,通过“学”的环节我们知道了很多信息,知道了信息的使用方法,有些信息我们也在运用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不断的运用,我们总会发现有些问题是用学到的现成模版套路是解决不了的,这些就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根据问题的特质,在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模版中增加或者减少一些因素。
通过自己的修正调整取得一定效果之后,我们既会对原来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模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会因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加入自己思考的内容赋予了原来模版更多的适用场景,这是属于一种内发式的信息反向输出,从而与外部接受式信息结合转化为属于自己的思维能力,随着我们思维能力不断的丰富提高,我们的能力水平也会不断提升。
课中一些启发性的句子
1、管理学根本没有一定之规,管理学的学习主要是经验分享。
2、没有理论和方法是过时的,所有的理论都有它可信、有参考价值的要素。我们要注意思考一个理论产生的背景、成立的前提条件,要利用那些有价值的要素。
3、与理论学习相比,更重要的是你要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解,找出解决问题的逻辑和路径,因为管理工作就是一连串的应用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