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十五)

《课程的逻辑》(十五)

作者: 春秋文章 | 来源:发表于2018-04-03 18:27 被阅读0次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基本上是一种知识论,基本主张是:知识的习得是学习者通过自身主动知识建构的活动,形成新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建构主义经历了个人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两个阶段。

1.个人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格拉赛斯费尔德。基本观点是:“个人能动地建构知识”,强调个体的知识建构活动;关注个体的心理过程以及他们从内部建构世界知识的方式。

2.社会建构主义:代表人物卡米伊、科布、亚克尔。他们发展了皮亚杰的个人建构主义主张,其基本立场旨在消除个体与社会文化的二元对立。认为:人是在社会文化情景中接受其影响,通过直接地与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见解与知识的。

社会建构主义有两种理论的支撑。一是格根的“我沟通,故我在”理论,二是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认识是一种在个体的认识建构活动之上,加上同他人的交互作用之中,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的生成不是单纯个体内部事件,知识是通过大量心智的辩证的交互作用而构建的。

3.个人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的异同:社会建构主义是在个人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发展,二者在知识论的基础部分是相通的,但在语言和人际沟通活动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处于何等地位上,二者是不同的。个人建构主义认为,认识活动是个体的经验,未必以语言为媒介。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有了语言和沟通的活动才使得个体的知识的建构不再封闭在个体的系统内,而置于更开放的社会系统之中。

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新课程实施

社会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和“文化实践”的概念以及它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为我们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思路。社会建构主义主张教学中语言的重要性,教学就是对话的过程;出色的教学是彻头彻尾的教师的作用,也是学生彻头彻尾能动性的活动;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的记忆,而是搜集适于情景的信息,并同既知知识关联起来的重新建构;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等这些都是我们新课程实施和追求所在。

相关文章

  • 《课程的逻辑》(十五)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基本上是一种知识论,基本主张是:知识的习得是学习者通过自身主动知识建构的活动,形成新的知识,...

  • 《课程的逻辑》之十五

    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档案袋评价 所谓的“档案袋”是指针对学生从事的学习活动,旨在用于其评价、信息与表彰以及回顾学习过程...

  • 《课程的逻辑》(二十五)

    新课程改革中的“档案袋评价”是把握“每一个学习者轨迹”的有效手段。所谓的档案袋是指针对某生从事的学习活动,旨在用于...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五)

    从个人建构主义转向社会建构主义是当今建构主义的发展趋势。社会建构主义主张,人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接受其影响,通...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五

    第十四章:《知识隐喻与教学转型》 一、从知识隐喻看知识特质 (一)消化说 (二)实验说 (三)对话说 (四)人格说...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五

    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 一、从个人建构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五)

    知识经济时代是崇尚“批判性思维”的时代,因为它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创新精神与...

  •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十五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作出主张的思考。 ...

  • 课程的逻辑 读书笔记十五

    基于课堂教学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批判性思维...

  • “课程的逻辑”观后感十五

    在我们十几岁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化是在与邻居家的核子们一起玩捉迷 成和红绿灯游戏中完成的。我们到彼此的家师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十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hyc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