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自己以前是特别不愿意认识那些优秀到近乎完美的“同龄人”的,挤在他们之中未免也太过酸楚,他们彼此谈笑风生,对人生运筹帷幄,完全笼罩着“人生“这场大戏的主角光环,而自己呢?
虽然勤勤恳恳,但绩点总是离学霸的标准差一截,做一件事尽管很用心,但总是会犯小错误,大学时很多人暑假就已经去过许多地方,而自己却还囚于学费的樊笼之中,夹在他们当中,眼界、胆识、魄力实在拿不出台面,自己虽然身无分文却做不了草莽英雄,也勾不着寒门贵子,与英雄主义无关,更像小丑一般的悲剧人物。
我不夸张,我比许多人都要拼命,高中时期常常会为了解答一道数学题,熬到凌晨,我的成绩在家乡并不算差,还时常获得奖学金,但我当我从小城到大都市上学后,这种拼命多多少少显得有点傻,因为真正优秀的人,他们站的是更高的地方,我竭力追求的绩点、奖学金仅仅是他们的附加品,他们看着我,可能很像看着一个人满脸通红、手忙脚乱地赶路。
我身处在实验班,学风浓厚,这一度被我认为是一种……自尊上的惩罚。他们大多来自大城市,十多年的见识沉淀成一种特殊的气质,后来我知道了,这就是卓而不群。我一直以来都避免卷入他们的话题当中,因为我常常涨红了脸,也憋不出半个观点。
还好,值得欣慰地是专业课的绩点一直稳居年级第一,对教科书上的理论倒背如流,斟酌每分每秒的利用。可是,有一天,我在校报上看到一篇新刊登的论文,署名L君正是我的室友。长期以来,我总是亦步亦趋地跟着他们的步伐,甚至有一段时间天真地认为专业的学术水平已高过他们,可是在我把一些新兴的学术观点奉为金科玉律时,他们已经上升到批判的高度。
那一次我失魂落魄了一整天,仿佛我最后一点自尊也被抹杀殆尽——我知道事情远远没有这么严重。
后来,同寝的L君见我没去图书馆,便约我参加围棋社的活动,想了想带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便答应了。围棋社里大多是数学系的大咖,人工计算机,L君见有一处棋局格外热闹便拉着我挤进去,看了一会,正感到胶着时,只见白棋一方一子定乾坤,黑棋满盘皆输,一时间掌声如雷。
在我还在细数棋路的时候,L君拍拍我的肩膀:我去试试。
本想拉住他,等我回过神来时已经开战了。
不过数步,L君就败下阵来。没想到L君棋艺这么烂,明摆着“送子观音“。但出乎意料的是L君还要自讨苦吃要求再战,最后还是在众人的唏嘘中离开。
可是从他的身上却看不出失败后的失落,依旧活力十足,风轻云淡。
我才想清楚,问题不在于别人比我优秀多少,问题在于我不愿意接纳自己。我是被自己看低的人,不是别人。我总是因为自己犯了一些小错而深深自责,而不是坦然接受,从头来过。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我一直以来不甘于平庸,总想着尽善尽美,害怕暴露缺陷。
后来,我看了朋友推荐的一部电影《美丽心灵》,男主约翰纳什不善为人处事与人交流,对身边的事物都“精打细算”把生活数字化,我认为,这里的数字暗喻着约翰对生活的严苛到近乎完美的要求,数字是精确的完美的,但却没有生命。
约翰纳什从患有精神分裂症到康复在在我看来,正如一个人内心逐渐变得强大,我们从沉浸于完美的幻想中挣脱,放下神圣的包袱,回归到真实的世界,接受失败,把自己放低,把自己当成普通人,把自责的时间换算成自省。
我总是执着于每一步的精准,那些曾经事事要求完美的我,其实是内心脆弱的灵魂,只是冒充着强大的躯壳。因为我不愿意接纳自己,所以我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差、比别人差”,我一直张望着别人。我忘了去回望,自己拥有的一些东西兴许也被别人羡慕着呢。
后来,我就彻底放开了,与其因为犯下的错而深深自责,不如总结经验,从头开始。为什么要管这么多?优秀是别人的优秀,我要做自己独特的优秀,我最后怎么样,我的努力最终落实到了哪里,有没有获得等价的收获,是我自己要把握的事儿,与别人无关。
别人高谈庙堂策论,我亦可陶醉于江湖轶事,放浪形骸之外。其实我也不是百分百喜欢现在的自己,我承认还有很多缺点,但我得告诉自己“这已经是目前最好版本的我了,未来还将持续更新“。
年轻时代真是充满着谬论。正是最新鲜蓬勃的心,跟世界面面相觑的年纪,想拼点天高地厚,穷尽人生所有得可能性的。但是时间和精力,往往不允许我们面面俱到。
说白了,得到必有失去。生活或许宽阔,一马平川,但我们只有两只手。抓住了晚霞,就看不到朝阳;锁住了烈马,就到不了远方。
开启第三视角看,在茫茫人海中能够寻找到自己并不容易,自己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不再逼问自己“别人都能做到XXX我却总是差一点?”做不到就做不到吧,我在天赋与努力的阈值极限,能够披荆斩棘,打下自己的一点点领土已经感激”命运待我不薄“。
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是,明白了流着血的真相,依然愿意翻山越岭才能气喘吁吁地敲开那扇门,也仍愿意骑上后院里的老马,去跑一场问心无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