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
王朗:霍去病中等之才,能力一般

王朗:霍去病中等之才,能力一般

作者: 岩岩说史 | 来源:发表于2023-09-19 07:52 被阅读0次

霍去病17岁上战场,纵横朔漠,只是一般将领,中等之才罢了,这是王朗的评价。

“封狼居胥,饮马瀚海”,18岁奔袭草原,横扫草原,封冠军侯,霍去病为汉朝建立了不世之功。

后人谈到古代名将,都把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放在一起,是激励将领奋斗的楷模。

但是,王朗对霍去病评价不高,说他只不过是中等之才,一般而已。

王朗,何许人也,为何如此评价霍去病?难道,他比霍去病更加厉害,有显赫的战功?非也。

王朗,东汉、三国人物,博学多才,曹魏时受封兰陵侯。

孙女王元姬,嫁给司马昭,生下儿子晋武帝司马炎、齐王司马攸。

三国演义中,王朗跟诸葛亮在阵前辩论,吐血而亡,也让他“一战成名”。

历史上,他们“辩论”桥段,自然是没有,但王朗确实带兵打过仗。

东汉末年,王朗担任会稽太守,多次与孙策掰手腕,因寡不敌众而被俘虏。

从带兵打仗角度看,王朗不是霍去病的对手,为何却看不起霍去病呢?

王朗对霍去病评价是:“霍去病,中才之将。犹以匈奴未灭,不治第宅。”

文人看不起武人,也不能理解武人。王朗轻视霍去病,其理由也许是这样。

首先,霍去病借助汉朝国力获胜,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伤亡比例过大。霍去病首次远征河西,大破匈奴,汉军损失七成。

其次,霍去病不体恤士兵,铺张浪费,一边打仗一边享乐。打仗还带厨师,自己吃好喝好,士兵却饿肚子,饥肠辘辘。

对于这一点,吕思勉也不满意,对卫青、霍去病评价很低,顺带抨击汉武帝,也是有意思。

再则,霍去病杀伤匈奴并不多,且并未解决问题。史料记载:霍去病6次出征,其中4次挂帅,斩俘首虏11万。

“首虏”是什么意思呢?包括士兵、牧民、妇女、儿童,能抓的都算。

如果王朗单纯以斩首、俘获“首虏”来评价霍去病,确实不见得有什么了不起。

王朗生活的时代与汉朝相隔不久,且他本人对历史比较熟悉。把霍去病的战绩跟李牧、窦宪、曹操比,就显得“少了”。

李牧伏击匈奴,是歼灭十几万,一次战斗就解决了问题。

窦宪远征,勒石燕然,是斩获“首虏二十万”。一次作战,窦宪斩获的数量,就超过霍去病6次,也就是全部。

曹操征讨乌桓,以张辽为前锋,也是获得“首虏二十余万”,且单于阵亡,一次解决问题。

以“文景之治”与“汉武盛世”国力为支撑,霍去病征战6次,才有这么一点战绩,也许这是王朗说他是“中将之才”的原因吧。

最后,王朗贬低霍去病,也是为了劝谏曹叡不要大兴土木,营造宫室。

王朗:霍去病这么一般的人,都知道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何况是英明的皇帝呢?

言外之意,魏、蜀、吴三足鼎立,天下尚未统一,皇上应该勤俭节约,不要急着修建房子。

曹叡是皇帝,本身也雄才大略,王朗以霍去病为例子,自然要说他能力一般,否则岂能突出帝王呢?

无论何种原因,王朗对霍去病的评价都不高,说他能力一般。那么,霍去病的军事实力究竟如何呢?

借用唐朝“战神”李靖一句话:文人、史家不知兵,岂能知道将领的难处,以及他们所建立的功业。

霍去病一生短暂,却名垂史册,不是因为他的“战绩”多丰富,而是他与舅舅卫青一起,开创了与游牧骑兵作战的新战术,并被后世效仿。

窦宪、曹操、李靖、蓝玉、朱棣的显赫战绩,无不是效仿卫霍:轻装前进,千里奔袭,大迂回穿插,捕捉主力,速战速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朗:霍去病中等之才,能力一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bg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