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国学与传统文化
历史评弹:战神韩信不仅仅是战术大师,韩信的战略思想,汉中对策

历史评弹:战神韩信不仅仅是战术大师,韩信的战略思想,汉中对策

作者: 王俊杰猛 | 来源:发表于2018-01-18 18:08 被阅读23次

简书 王俊杰猛

中/国古代战神,一般公认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今天,就说说韩信。

韩信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韩信年轻时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其他谋生之道,常常依附别人糊口度日。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也举事反秦,渡淮北进,韩信随即投奔项梁,但一直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韩信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

韩信多次向项羽献计,项羽均不予采纳,亦未能得志。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后来夏侯婴觉得韩信相貌威武且负有才能,于是将他推荐给汉王。汉王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其与众不同之处。幸而韩信通过多次与萧何的交谈并获得萧何的赏识。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见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自己而未果,故也逃走。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连夜便将韩信追回,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

此后萧何再次向刘邦推荐韩信,并称诸将虽多易得,韩信国士无双。若刘邦想只王汉中,可以不用韩信,但若想争夺天下,必须重用韩信。刘邦表示自己也想向东发展,绝非甘居汉中,定要取天下,并看在萧何的情面上同意让韩信为将。但是萧何坚持要再加以重用,刘邦只好斋戒设坛拜韩信为大将军,并与韩信进行深谈,这就是名重千古的“汉中对策”。

韩信 历史 简书

韩信的“汉中对策”不同于古今其他图天下的大计,它不论天时,不论地利,只论人心。

韩信谈项羽之心,韩信谈刘邦之心,韩信谈天下人之心。虽为战策,却无一字言兵,虽无刀光剑影,但字字如矛直指人心,可谓另辟蹊径,千载无双。“汉中对策”对于日后的楚汉战争以及西汉初年的政//治经济形势均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汉中对策之时,世人皆誉项羽英雄盖世,天下无敌。而韩信通过自己在楚军的亲身经历,认为项羽并不具有王者风范,其自身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其一,项羽虽然勇冠三军,但其不肯任用贤能,只是自奋私勇,自伐其功,故其勇为匹夫之勇。因而韩信建议刘邦广用贤能,以天下人之智为己之智,以天下人之勇为己之勇,授贤才以羽翼,使其自展才华,建功立业。如若如此,则刘邦王业可兴,天下可定。这其实就是现代版的:人的自我实现,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展示才华建功立业,是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高于生理和生活的需求,其激励程度绝对不亚于金钱,美女,甚至更高。

其二,项羽虽然体恤士卒,但其却舍不得授印封爵,故其仁为妇人之仁。因而韩信建议刘邦反其道而行之,重赏有功之将,且封地为诸侯,以激励将领和军队的士气,与项羽争锋。故而自古欲成王事者必有恢弘之气魄,既无信任贤能的胆略,又无裂土分疆的胸襟,是绝难成为天下之共主的。

最后,当时世人认为项羽诛灭暴秦,横扫宇内,天下归心。而韩信却看出了项羽杀子婴,迁义帝,已伤士人之望;楚军残暴不仁,屠戮生灵,又失天下之心,故其强易弱。而刘邦宽以待人,入关中约法三章,除秦苛政,秦民皆感其恩。因而建议刘邦适时出兵关中,仰仗昔日之恩泽,以定王业之基,进而与项羽共争天下。

军事 韩信 简书

汉中对策,韩信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家,在具有良好的军/事素养的同时,必须具有一定政//治家的气质,不懂政//治民心的将军只能为斗将、偏将,定成不了独当一面的上将军。

军/事之难首在治军。那么怎样才能治理好军/队呢?

首先,必须重视赏罚。《三略》中讲:“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重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见赏罚是治军之根本。而赏罚必须以军士做事的结果与功用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赏罚操作的公平性是最最重要的,无原则的赏罚不如没有,是军队败亡的征兆。

其次,对于军士的激励应综合利与名两种手段。所谓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就是这个道理。

韩信 文化 简书

因此,人主用人的关键就是:对于有精神追求的人,则应利用思想、道德感召他,让他为己效命;而对于有财富向往的人,则当通过金钱驾驭他,让他为了财富而发掘自己的潜力。人尽其才,从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这样才能做到兵锋所指,不惧生死;剑之所向,无往不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评弹:战神韩信不仅仅是战术大师,韩信的战略思想,汉中对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gw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