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儿童行为密码》
![](https://img.haomeiwen.com/i11444868/803f1b72df1b84f4.jpg)
有时候会听到幼儿园的家长议论孩子不分享玩具自私小气,孩子不分享吃的自私自利,孩子抢玩具自私霸道……
在三七读书会儿童心理学讨论课上梅子说:给孩子选择的权力,孩子觉得很重要心爱的东西,家长要帮助孩子一起保护心爱的东西;孩子愿意分享的东西我们就鼓励孩子,一起去享受分享的快乐。
其实,孩子的分享行为与很多因素有关:
婴儿期,每个月龄都有不同程度的分享行为,一岁左右,还没有形成物权意识时,小孩子大都“愿意”与他人分享。
比如,有吃的递给爸爸妈妈。
二岁左右物权意识形成期,基本都不愿意分享,无论家长怎么教育引导都很难让孩子去分享。
比如,家里来了小朋友,什么玩具都不让碰,即便是平时最不喜欢,只玩过一次的玩具,说尽天都是不让小朋友玩儿的,哭闹抢东西的场面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三岁左右孩子认知和共情能力开始发展,能明白一些理性的道理,就开始有一些自愿分享的行为。
比如,当分享吃的或玩具时被表扬了就会再分享。遇小盆友后,分享玩具了能得到对方的反馈和回分享,下次再遇到同一个小盆友会乐意分享。
所以到了愿意自主分享的阶段,是否分享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1.家庭成员引导与分享的榜样作用
2.环境氛围是否愉悦或安全
3.分享前是否被尊重和认可
4. 对孩子来说被分享物品的重要程度
5.分享前孩子自身的情绪是否快乐
6. 分享对象是否让孩子感受到舒服或友好
7.分享后是否得到正向反馈激励
对孩子是否分享,会随着年龄增长、后天习得以及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对父母来说最重要的是:
1.要尊重孩子的权利,物品是他的,是否分享,由孩子自己决定。
2.言传身教,在孩子认知不够的情况下,以尊重为先,认知能力达到的前提下,潜移默化,给予正向引导、正向反馈。
让孩子既不不失去自我,又能感受分享的快乐!
万万不可强迫或操之过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