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斯基的新作《我控诉》,自2019年威尼斯评奖期间就遭遇风波不断,这股风波在2020年凯撒奖期间形成狂风大浪,而影评人们也终于从女性抗议、评审辞职、现场嘉宾退场中找到了他们话题的兴奋点,开启了孜孜不倦的八卦之路。在众多评论文章中,评论者们提笔不离犯罪,落笔皆是道德,真的是费心尽力,要道一声辛苦。要知道,在这次冲击前,大家对本片的话题点还仅仅是“德雷福斯”事件、佐拉的文章以及波兰斯基妻子惨遭杀害的旧事(当然,这件旧事在大家评论《好莱坞往事》中已经被用到了极致),可谓历史的正义感是小,调动人们的情绪是大,随便翻翻影评标题,我仿佛都能听到诸君内心的狂吼,大家快吵起来吧~都去审判他吧~冲鸭~!

*随便一搜关于电影和导演的文章,话题离不开强奸抗议,啧啧
这些媒体的煽动实在是让我对波兰斯基电影中犀利的表现产生了敬意,这部影片开场的狂躁、高潮的调动让人看了心头发慌,人群抨击的对象虽变,但话术不变,这不都源自于“站队”的挑唆吗?(关于本片的讨论,已超出影片本身,说电影好、支持电影拿奖=支持强奸犯)


再看看现今群众对波兰斯基的抗议,是不是跟电影里表现的一个样儿?
诚然,鉴于波兰斯基深陷旋涡中的事件,讨伐他的人中自然有不少女性,当姑娘们吹响女权的号角对波兰斯基口诛笔伐,认为他的电影是为自己洗白,并不顾一切的控诉这部电影时,我不禁愣了一下,从心底问出一句,朋友,电影看了吗??虽然是支线观点,但轻快明亮又浪漫的自主恋爱观,你值得拥有呀!不知大家get了没呀?
“我的爱情、身体、婚姻自己说了算哟~!” 在影片一片阴郁灰暗的色调氛围下,蒙尼尔太太一出场就带来了洒满世界的阳光,这个聪明的女人可谓善于察言观色,一开口就替自己的情人解了围。

看后面两个欢脱的小朋友,16:9画幅内极大发挥了画面的可看性
当自己的情人纠结婚假问题时,蒙尼尔太太是坚决的,她明确的知道自己要嫁给谁,在何种情况下选择婚姻,自信淡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皮卡尔为案情焦虑寝食难安的时刻,蒙尼尔太太再次表态,不忠诚的我,未想过拥有忠诚的你,这立场真是甩了当代封建白莲花N条街。

在皮卡尔面临牢狱之灾,蒙尼尔太太深陷离婚风暴之时,她拿得起,放得下,不怨天尤人,毫无可怜兮兮的架势,为自己的爱情负责,来,让我们为大义凛然的蒙尼尔太太鼓掌👏👏

当皮卡尔在赢回声誉,重整荣光的时刻,他向蒙尼尔太太求婚了。而我们的爱情少女如何回复呢?她痛快的拒绝了,没有一丝犹豫。

蒙尼尔太太,一个多么可爱的女人啊!男人们为权势、正义、真理呐喊,他们关心的是输赢,是对错。而只有她,关心的是一个被关押五年的人,一个五年没见过自己孩子的人。蒙尼尔太太可能是电影中唯一站在“人情味儿”角度的角色,作为一个人去关心另一个人的存在。

女性角色蒙尼尔太太是不是特别招人喜爱?好了,让我们收拾心情,抛开八卦花边小消息,专心致志看电影。
波兰斯基通过《我控诉》主要获得了两个奖项,其一是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第二是凯撒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两个奖项都意味着评审们对波兰斯基导演技巧的肯定。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有啥可肯定的地方呢?立体的人物塑造、明确有效的故事结构、对画面精准的把控,这些对一般导演来说可能是需要大把时间修炼费功力的,但对波兰斯基(1962年处女座《水中刀》即扬名威尼斯)来讲,这真的是再基础不过的送分题了。

比如开场这段:影片的被控诉者们在望远镜中窥探德雷福斯的军旅生涯被干净利落脆地掰断,场面背景充斥着民众的怒吼,声画精准、视角明确、戏剧冲突及张力足够,处理的毫无废话,太果断太脆了!
可波兰斯基只满足于这些吗?当然不。这是一场关于正义的探讨,是寓言式的、讽刺性的。在不断的疑问中,他层层剥开真理的悖论。
影片的前30分钟以极快的速度铺开德雷福斯的审判、皮卡尔任职并在自己的职位发现新的怀疑对象。从第30分钟起,皮卡尔开始了他的侦探破案之旅,在此后的90分钟里,他一路开挂,从调查谁出卖国家的事件中发现德雷福斯的冤情,又在对长官们如实汇报后遭到政治打击,决定将真相公之于众并得到广大高端人士保护,并最终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反观德雷福斯,他最终仅得到了部分正义,却并未如皮卡尔一般在民众间获得声誉、在仕途中凯歌长鸣。
第30分钟的破案启动地点发生在两座关键的雕塑之中,其一是阿尔忒弥斯,另一座是阿波罗大战巨蟒皮同。影片后续对正义的发展,也正如两座雕像背后的寓言一般,充满着抗争与遗忘。



关于寓言的部分
话说,阿波罗全民认知度比较高,是赫赫有名的光明之神、预言之神,被劳苦大众广为熟知。阿波罗的妹妹阿尔忒弥斯是狩猎之神,驾着小金鹿高高兴兴去玩耍(知名度较弱,可能因为名字难记吧。。)。而他们的母亲勒托是真心没啥名气,在神话中最高光的时刻就是被提到他儿子大战巨蟒皮同是为自己报仇。当然,勒托这个名字,本身也具有“遗忘”、“隐秘”的含义。
此母子三人的故事简单来说,是母亲勒托怀了宙斯的孩子,被宙斯媳妇赫拉(赫拉是天后哦,与宙斯共掌宇宙控制之权)发现后禁止勒托在土地上生产,也禁止所有神明帮助她,不仅如此,还派巨蟒皮同前去追杀,借助海神波塞冬和妹妹阿斯忒里亚的帮助,勒托一路逃到漂浮的小岛上生了阿波罗兄妹两人,返回城邦。阿波罗出生后知道母亲受了这么多苦,心里恨得不行,背起自己的小金箭杀到皮同的洞穴杀掉了它。阿波罗首战告捷,高唱胜利的凯歌,建起了神庙,向世界传播宙斯的预言。勒托完成了生产俩孩子的使命,从此消失在茫茫神话之中。
关于电影的部分
德雷福斯-勒托,被追杀的负罪者,无处容身流放小岛,靠意志支撑,他背负着宿命,这种宿命不光是一股为自己正名的气概,唯有通过他,才能使一颗新星-皮卡尔冉冉升起,没有德雷福斯,就没有皮卡尔,他是“英雄”的孕育者,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后,就失去了意义,当然也无法获得更多的、他眼中的正义。

被控诉者们-皮同,被控诉者们为何作恶?他们追求的是体制内的正确。如同皮同一样,服从享有无上权力天后赫拉的命令,一路追杀,哪怕是愚忠也不悔改,他们不质疑、不思考,如果错杀,那就接受。他们维持的是命令的正确执行。

控诉者们(抗争的支持者)-波塞冬/阿斯忒里亚,政治运动人士、知识分子及犹太族人等,他们如同海神和勒托的妹妹一样,以保护德雷福斯为目的,辅佐了皮卡尔。他们敢于抗争,向体制内说不,为此拿出全部本领,付出时间、金钱,哪怕放下情敌间的隔阂。

皮卡尔-阿波罗,一个从未跳出体制内的人,他的出发点并不是替德雷福斯洗刷冤屈,他也从未想高举种族的旗帜,他始终相信体系内的公正,他相信自己是对的,坚信体制内的正义,当他获取权力,便成为了权力的代言人。最初当他发现德雷福斯案件有问题时,他层层上报问题,服从将军们的安排,没有抗争或为犹太人争取权益的意思。

在德雷福斯重审的法庭上,他再表忠心:揭露案件审理问题,说明德雷福斯无罪,这些都是在职业前提下的恪尽职守。

皮卡尔从未与权力顶端真正交火,他的两次大战皆为组织内部斗争,一次是刺死了遵守命令的“凶器”,一次痛打了内部的叛徒,这两次复仇般的情景,演绎了皮同命中注定的死亡。


德雷福斯当然会退出历史的舞台,皮卡尔自然也不会跟他有更多来往。俗话说,贫贱容易富贵难,因斗争利益被捆绑在一起的宿命,又能靠彼此支撑久?

看到这儿真要长叹一声,正义啊、真理啊,是多么的相对和局限。这片儿拿最佳导演很正常啊,不过话说回来,赫拉又是何去何从呢?
本文发表于公共账号:影迷羊坨坨
作者:yangtuotuo_movi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