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 侵权必究
前两天晚上在小区遛弯,我无意间听到,从很远处传来妈妈教育孩子的声音。
“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还看不出来?”孩子在一旁支支吾吾,满脸的尴尬和不满。
我不禁心里一紧,为他们以后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深深的担忧。
虽然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让孩子发现问题的答案。
但是她的语言完全背离了教育的目的。
“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还看不出来?”
我们站在孩子的立场想想,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
“别人一下子就想出来的问题,但是你这么长时间都想不出来!”
这是在数落孩子见识太少!反应太慢!太笨了!
以此类推,家长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一定会不可避免的出现类似情况。
“跟你说了多少次,见了大人要主动问好!”
(潜台词:你太没礼貌!)
“成天睡懒觉,就没见你早起过!”
(潜台词:你太懒惰!)
“玩玩玩,一天就知道玩游戏!”
(潜台词:你只爱玩游戏,其他事情都不想做!)
发现了吗?每一句我们自以为的“教育”,都变成了指责、贬低、否定。
我们达成教育的目的了吗?孩子会因此改变自己的行为吗?
当然不!!!
这样只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外界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心理状态。表现在孩子身上,最常见的就是“不听话”,和家长“对着干”。
这是心理学中典型的两种逆反心理:
1. 超限逆反
每个人的心理都有承受极限,如果超过限度对人就是一种压力,甚至是伤害。那么我们的心理就会采取措施来逃避。
比如,父母整天喋喋不休、不断叮咛就会让子女感觉十分厌烦;每天只学习,没有其他课余活动,会让孩子充满压力,情绪紧绷。
2. 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自我价值和尊严是每个人的内心支撑点。当我们被贬低、指责、否定的时候,就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保护,立刻产生对抗的反应。
父母站在权威的立场上不留颜面地批评或否定子女,子女由于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就可能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和父母闹别扭,以显示自己的尊严和力量。
要有效地教育孩子,就必须给孩子脸面,维护他们的价值和尊严。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能听自己的,希望教育能起到作用。
一定要从根源做起,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让情绪造成语言和行为的偏差,背离教育的初衷。
要记住,我们是想改变孩子,让他做出正确的行为。而不是讽刺、挖苦、贬低、否定,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致言心理
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纠结的情感矛盾,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总是无所适从,找不到释放的出口! 以爱为本,以言为行,直达灵魂深处,寻找通向健康幸福的窗口
公众号
点赞转发 即可获得咨询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