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外话
第一印象
其实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做复杂世界的明白人”,乍一看都会感觉一股浓浓的鸡汤味道,但先别急着下结论,既然书名是讲“认知”的,我相信内容绝对不会是网上一些成功、励志内容的堆砌(因为那些内容是基本不会提认知的。。。)。通读目录以及浏览前言之后,我便逐渐爱上这碗鸡汤,作者拆解事物的层次和清晰的逻辑让我的胃口越来越好。
目标用户和目的:
这本书的目标用户,我认为应该是想提高自己认知水平的那类人,这类人有着相似的特征:不满足于现状,有一定目标,清楚自身的不足,有改变的动力,但是缺少一定方法论,对一些事物的认知不能上升到一定层次,因此常常会迷惑于某些现实中的现象,无法解读背后的逻辑和本质。作者的目标就是告诉这类用户,如何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如何将你这一生的路径进行拆解,如果解读现实中看似奇怪、无法理解事物的本质,养成一种科学严谨重逻辑的思维方法。其实读书不一定非要有很清晰的功利性目标,但读完之后的总结,必须有明确的收获,否则读书再多也不会有积累。
二、理解自己、重新认识人生
本书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自己”和“人生”,一个是我们本体,是我们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依据,是一切欲望的载体,一个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时间痕迹,是记录我们所做所想、成长变化的时间轴。我们无需拥有自己和人生,我们只需按照自己想要的模样去装饰它们,但是首先,我们需要清楚的认识到,它们到底是什么,它们到底应该如何认知。
其实认识自我是个哲学性的话题,我们思考所用的是自己的大脑,而认知自我就是用生理器官认知精神自我的过程,都不要说自己对自己最了解,也许你了解的自己仅仅是自己臆想的自我,我们的大脑最擅长创造,我们也习惯于切片思维,也就是从二维角度去认知自己,无法立体宏观的真正认清自己。你对于他人的评价在意吗?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在意,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很大程度上都依靠于他人的反馈,所以常常当别人夸你的时候,你真的就以为那是真实的自己,或者说你真的就愿意相信、而且希望那就是自己,不是我们不客观,而是我们有时候不想客观。记忆也是极具欺骗性的,你对以往经历的回顾或多或少都有自我加工的成分,这样被改造过的回忆通常都要比实际上更加美好,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愿意沉浸在这种美好之中,幸福的回望过去,而对现状产生不满和怨愤。所以,要清晰的认知自我,要做的很简单,停止一切自我欺骗的行为,摆脱笼罩在自己脑中的迷雾。
认识人生更加是一各复杂漫长的过程,在我们活了20多年的现在,如果去认知你未来漫长的人生?第一,要从有限的经历中总结经验,看清大部分事物的本质;第二,认清自我,找清楚自己的定位和目标,需要清楚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关于人生的道理,我们已经听了太多大道理,或许以前我们都认为这些道理是对的,只不过太空泛,缺乏实操性。但其实深究其本质,你会发现这些道理都是缺乏逻辑性的。比如:人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就把人生比作赛跑,起跑线的初速度就绝对了你之后的比赛过程,但首先,人生有赛道吗?你真的需要跟谁去竞争吗?起跑线的速度快慢和之后的结果一定有必然关系吗?如果把人生比作游戏,那么它也是自由度最高的游戏,你无法用赛道来简单的概括这一复杂的过程,这种简化其实是不负责任的比喻,因为我们用这样形象的比喻在告诉小孩子要从小努力的时候,却很容易让他们产生不健康的竞争思维,也容易让孩子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是得不偿失的。再比如,“为你好”,“不想让你踩坑”,实际上也是一种自以为善举其实是错误引导别人的话术。
我们说一个人、一个企业的格局,其实就是认知层次的差距,一些社会现象在某些人眼中是多么不可思议,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就很容易看清楚本质,这就是认知能力的差距。认知能力的差距除了家庭、社会环境以及自身努力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我们能否推倒自身的固有认知,重建自身认知的根基,向更高的层次去看齐。此外,消费与投资的比例控制,也是你控制人生节奏的节拍器,再次考验了我们的平衡之术。
三、人生中重要的几个要素
知识、金钱、时间、关系,是构建我们人生的几个重要因素,如果不能清晰的认知这几个因素,恐怕完美的自我和人生离你还远。
知识
如今这个知识付费的时代,为了变现,可能很多根本不算知识的内容也被强行披上知识的外衣,让一些认知能力不是很强的人误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很多知识。知识必须满足:客观的、能被验证的、相对正确的。所以,一些主观的臆断、无法被验证的空谈和毫无逻辑的推断,都并不是知识。知识也是具有层次的(从低到高):
信息知识(就是满足知识的定义,可以直接被我们吸取的内容,我们学生时期书本上学到的基本都属于信息知识,也是最初级的知识)
加工知识(即在信息知识的基础上加工而总结出的精华,通常是规律、法则等总结性的知识,主要意义在于自己的理解)
体系知识(加工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体系,能拥有这一层知识的人都会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很少人可以做到)
智慧(自身拥有的体系知识到一定数量,将会对人生万物的领域有了更高深的认知程度,便形成了智慧,古往今来,屈指可数)
知道知识的这几个层次,我们便清楚了上升途径,便不再满足于书本、文章中的断点知识,而是将知识解构,经过自身的思考,慢慢积累,形成自己的体系。
对于知识的获取方法,作者也指出其实系统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是可以兼容的,碎片化学习的重点在于打开眼界,扩展宽度,而系统性学习就是在碎片化学习确定的范围边界内,挖掘深度。深度就决定了我们认知的水平,深度的学习在于完善元知识,完善认知的根基。
金钱
对于金钱,我们要正面去认识他,不要避讳谈钱,一个良好的金钱观对于我们的道德水平是有正向激励的。钱不是最重要的,但钱也不是无足轻重的,它是激励我们前进的一个方向标,是我们欲望之物的外在形式,我们渴望某件事情的程度决定了我们的努力程度,但仅仅是努力是不够的,在正确方向上的努力才是决定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对于金钱,节制是一个关键词,无节制的省钱与花钱都是错误的金钱观,节制就是克制,就是你对自身目前状态的清晰认识,只有这样你才能有合理的外在表现行为。金钱财富的积累无外乎开源与节流,但当两者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需要坚决站在开源这一边,因为节流是有天花板的,而开源却是无限的。
我们对于自身价值的认识绝对不能停留在挣多少钱的概念上,金钱只是外在表现形式,真正的价值在于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理解到个人价值的本质,我们才有了努力的正确方向。
时间
每个人一生的时间看似是固定的,但其实价值是差距很大的,而价值的体现就是在于利用率上,对时间使用效率高的人自然在相同时间内比其他人创造的价值高,所以他收获的回报必然会更丰厚。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对于时间的利用效率呢?答案就是提升注意力,注意力的高低决定了时间是否利用的有效,深度工作学习一个小时,和断断续续学习一个小时,虽然表面上看都是学习了一个小时,实则获取的知识量绝对是天差地别的,滥用注意力的隐性成本是巨大的,而且这是日积月累的体现,当你发现付出巨大代价的时候,往往为时已晚,产生的损伤都是无法挽回的。
时间与金钱,是一对互相影响的概念,时间对于每个人都可以换算成单位时间的产出价值,而金钱常常可以用来形容可以省多少时间,那么花时间还是花钱?究竟哪一种方法合算,其实是根据不同的个人情况和现实状况决定的,近似估算时间的价值是选择方法的关键。
时间的价值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人生的经历和体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及体验的多元化就是变相延长了自身的寿命。
关系
人是完全的利己动物,我们在乎关心的所谓与他人的关系(不论远近),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着想而去维系的,行善、为他人好的一些举动,本质上都是为了自己,或是满足自己的追求善良美好的想法,或赋予一定的感情寄托,归根到底,无利而不往。我们对人和事物的感情,其实并非总是对事物本身,而是我们自身附着在事物上的各种念想和辛勤劳动过程,比如对某件老物件的珍惜、对宠物的宠爱、对子女亲戚的爱,本质上都是这样,这便是关系的本质。
婚姻关系也是关系的一种,这种关系能够长久在社会中保留,必然是满足了社会上大部分人的某种需求,或是生理、或是精神,抑或是社会属性的需求,而这其中生理和精神需求必然随着时间而下降,但是社会需求却是最持续的需求点,也是婚姻和恋爱保持新鲜的关键——必须共同提升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
正确的社交方式是极少量长期社交+大量的短期社交,看一看现在最成功的社交产品——微信,是不是也遵循着这一道理呢,回想一下微信的产品迭代路线,是不是也遵循这一模式呢?
不要以人情来模糊社会上的等价交换,从长久来看,所有人和人之间的交互,都将会是等价的,或是感情上的,或是金钱上的,而以人情为理由的,基本上都是企图占便宜的那些人,从这些细节我们也可以过滤掉一些无效社交。
四、听过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首先,光听基本上是没用的,你需要真正的懂得道理,懂得如何分辨道理背后的逻辑和价值,但这样仍然不够。执行力才是关键,知难行易,但我们在行动之前,一定要理清方向,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想走哪一条道理。虽说你看不清未来的道路,但现实还是提供了很多参考系,提供了很多可以选择的方向,只需要你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去判断,再以行动去验证,过好这一生,其实也不难。
《认知突围》这碗鸡汤,希望你也能真正站在逻辑思维的角度去品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