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春节,如期而至,既没有期待,也没有惊喜,只是街上不再车水马龙,人烟也变得稀少,到处张灯结彩,似乎在展现佳节的气氛。
不过这一切我都没有感觉,甚至没有感觉自己在过节。而遥想当年,特别是10岁之前,特别想过年。差距为啥这么大呢?想了想,原因无非几个。
首先,小时候,物质比较贫乏,无论是吃的还是玩的,在平常很难得到,只有到春节的时候,才有机会得到一定满足,自然对春节充满期望。
其次,在没有电脑、手机的年代,娱乐自然没有现代这么发达。现在出门与朋友吃饭,很多人大半时间仍然是与手机玩,而在当时,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定然不至于此,群体活动相对更加丰富,如一起打球,一起跳绳,一起跳皮筋等等。因此无论是村里的伙伴,还是表兄弟们在一起玩得相当开心,而春节是聚在一起的最佳时间,当然会提早想些这一天。
再次,随着社会的变化,春节的仪式感越来越淡,比如小时候,小孩子们会在村里到处拜年,放鞭炮,祭拜祖宗等,而现在社会这仪式逐渐从人们心中淡化,正因此淡化,自然春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不如前。
最后,随着社会的变化,春节也变得多元化,有些人在春节加老家,而有些人则将父母接到民地过年,还有很多人趁着春节小长期外出流行,春节的心情自然与之前不同。
而我最几年恰恰是最后一种,身处异地,每年过年基本都在旅途中,感觉完全不像过节,倒是休了个长假而已,平平淡淡过了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