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阅读世界里,儿童文学并非全然无知的领域,彭懿先生也并不算全然陌生的作者,但翻开这部厚大的《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我的感官是惊奇而凝注的。
初知作者彭懿先生是因为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安房直子,她是我现有的儿童文学积累里,里程碑式的人物,对我了解儿文世界,尝试儿文写作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彭懿先生正是她作品的优秀译著者,当然,他的优秀译著作品还有许多;偶然发现他还是摄影家,他的摄影作品《巴夭人的孩子》也曾带给我出其不意的震撼;他也写儿童故事、绘本故事,而他最卓著的身份是一位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学者。
《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在我看来,是一部写给任何年龄、来自任何领域的儿童文学爱好者的理论入门书,是一个很容易进入的世界,同时也并不简单的世界。
全书主要分为两部分,上篇是从儿童文学的模式、类型到元素的阅读指引,下篇则是从三十部经典儿童文学的基本介绍、精华选摘到深入分析的阅读鉴赏,两部分衔接阅读觉得既完整又开阔。
1. 幻想世界有多远?有多近?
上篇的理论概要简洁明了、层层深入,而阅读结束后,我冒出的念头却是这样一句仿佛完全脱离的感性自问。对不了解幻想文学的人来说,这个世界或许很远,甚至是荒诞无稽的,而热烈喜欢幻想文学的人或许认为它就近在身边,但真真切切进入了吗?
书中明确地将儿童文学细分为八类:民间童话、创作童话、幻想小说、写实小说、冒险小说与侦探小说、动物小说、科学幻想小说、流行小说。而幻想世界是其中大多数类型需要铺陈的基底。
幻想需要天马行空,但也有迹可循
阅读指引很自然地由童话开始,也很自然地把我带回成年后很少再去用当时的角度当时的简单所回顾的童年足迹。
那些我因为滚瓜烂熟而不再逐字细读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们;那些第一次走进视野的《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们,我试着抛开随意的主观阅读习惯,试着回归当我拥有一双孩童的好奇眼睛,总不例外的“从前,有一个地方……”原来并不让我烦腻,反而热切期待。
这个模糊不清的时间地点或许便是成人的思维与儿童的眼见之分割,这张异世界的招待券,在回溯过去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惊喜。
这仅仅只是一个起点,作为孤儿、弱者的主人公,一个毫不作为、冷漠的父亲,动物与人没有界限的交往……都是出离现世而又理所当然的存在,尽管每一个读过的孩子都能预见相似的结局,却仍然不肯随意翻跳每一段,为什么?这就是那个世界,符合儿童们需要,且认可的幻想世界。
历险的孩童、英雄,他们走过怎样的路?虽然可能从天空到地心,虽然可能运气爆棚,也可能九死一生,但实际上他们都绕不开:在家--离家--冒险--回家的基本模式。从平凡到神奇,是一程奇遇,一种比照。
数字、重复,是一种与久远的时间默契一线的表述,在我看来是熟悉而奇异的。数字三为何最受青睐?
丹麦民俗学家阿克塞尔.奥尔里克说:“没有任何其他方法可以像数字‘三’那样,将大量的民间叙事从现代文学和现实中区别开来。……数字‘三’的规律像一排收割的稻谷贯穿于整个民间传统的田野,也贯穿于数千年来的人类文化。”
这段话虽然只是整部书的冰山一角,却带给我极大的惊奇,我回忆了大量的民间童话作品,也审视了自己的文章,无论是前人的智,还是自己的潜意识,果然都有无处不在的‘三’。
然而我深入感受的不是‘三’本身,而是由它蔓延的传统认知、人类文化,当然,这是虽然相当深远,却可以尝试联结的又一个领域了。也许海的不同颜色、某些森林的熊、某些森林的鹿都可能透露出某种意义上另一个‘三’的意味。
幻想无所限制,但可以归纳的模式、经典的行迹不能不说,为我们带来了启发心底最大感知力和想象力的助剂。
幻想世界里的小房间
幻想世界是一个世界,也可以分割为很多个世界,它们像不同的房间,有着不同的色彩。基本上它们分为:可以抵达的世界、无法抵达的世界、现实世界里的魔法。
我讶异于这样的划分,这是我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只要超越现实世界的奇遇、幻想,我通通把它们笼统为“假想”,成年后的我无论读还是写,似乎脑海里只有真实和虚构的区别,我清楚地认定“假”,因此我失了认真去抵达、充分去融入的乐趣。
可以抵达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明确的界线,同时也有着神秘的入口,一个梦、一扇门、一个衣柜……都成为可能,相对来说这也算是我比较熟悉的世界。
自己写作时亦会把这个界限点当做仪式般的桥段,也曾尝试过以梦为门、用一杯茶、一碗食物连通另一个世界,也曾苦恼“穿越”的方法实在太少。而可以抵达的概念让我恍然清晰,既然终会抵达,何必苦于仪式未够隆重,万事、万物,甚至一眼、一思,都可成媒介。
无法抵达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没有接口,它隔绝、独立,幻异得更加与众不同。这个世界我曾经本能地排斥过,或许因为受传统文化影响至深,或许脱离不了逻辑的制控。
在脑海里搜寻了一番,发现无法抵达的世界明显在西方文化里更耀眼得多,显然与历史、信仰、民俗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关。
但不管怎么说,更具磅礴、魔幻气息的无法抵达的世界,正在多文化族群蔓延,影响,《魔戒》、《地海巫师》等优秀作品早已驻进普通人们的心内。
现实世界里的魔法与现实生活是最贴近的,没有界线、没有通道,我们与魔法人物共享熟悉的世界。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身边,这样的“日常魔法”无论读与写都更为轻松。
文中举例的《晴天下猪》让我印象深刻,三年级的男孩学习写日记,他想象出的怪诞日记最后都会变成现实,漫天漂满了猪,爸爸吃了油炸铅笔,妈妈变成了长脖子,日记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对应,这实在是最亲切、最易推开的幻想房间。
口袋里揣着从前的招待券,手持丈量善恶的法杖,毫不畏惧一切不可思议的奇遇,我想,我在这样的阅读、思考时间里,离幻想世界越来越近了,甚至,我已经进入了它。
这也让我更加清楚,细读这部书之前,自己与幻想世界的距离有多远。幻想可以凭空,却不能干涩地硬挤,无论读与写,展开幻想翅膀时不妨回溯童真的眼,回溯思想的起点,回溯心灵的第一道感知。
2. 写实,离开幻想也能撼动人心
写实小说作为儿童文学的类型之一,所占据的比例却并不大,受关注度也不如幻想类文学显著,甚至不少人在提到儿童文学时还直接用“童话”来概括。首先,写实小说即是与童话和幻想小说截然相反的一种表达形式,它展示的是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描写的是现实生活中孩子的生活与成长。不能跨越到未来、没有魔法元素是它严格的界定标准。
回顾自己接触儿童文学的初期,被牢牢吸引的多数是奇幻色彩浓郁的幻想故事,因为那是一个无所顾忌的世界,一个能让人抛却现实中的不如意、不敢于的世界。世人都有追逐光亮的本能,幻与彩自然是紧贴在一起的,因此可以说幻想世界是一个人人都爱的世界,而写实,如何才能有扣动心弦的吸引力?
我开始关注写实故事总要在即将跨入少年的阶段了,有小小的认知范围,有一定的理解力、思考力及感知力,我想,这也便是创作视角,某种程度上需要衡量的标准吧。
回溯的时光里,《少年文艺》杂志伴随了我阅读写实儿童文学的日子,《鲁宾逊漂流记》、《雾都孤儿》则作为长篇故事印象深刻,这其中,前者又可以延伸出冒险小说的分支,但严格来说,二者都不能算标准的儿童文学。
书中的介绍,《大森林里的小木屋》、《穿条纹衣服的男孩》实实在在吸引了我,如作者所说,前者琐碎、朴素,后者结局始料不及,但为什么有着厚实的心灵穿透力,我想,便是其中的精神熔炼。拓荒时代蓬勃向上的精神,战争时代,超越种族的友谊精神,它们渗透出比幻想的七彩光更厚重、更可触摸的平实的情感。
写实,直面儿童的写实需要投入更纯真、单一的思考角度,更重合生活或映照生活的元素材料,让清灵的儿童之心、儿童之情主动地聚集、升华。
3. 经典,开启意外的门
下篇的三十部经典儿童文学阅读推介和鉴赏作为衔接内容非常充分、丰盛。不仅各类型全面涉及,而且鉴赏分析形式层层紧扣,顺序依次是出版信息、获奖记录、作者介绍及详细背景、作品人物简介、作品故事摘要、深入分析解读、译本推荐、作品延伸推荐。
这样的阅读体验可以说十分完整,以往的阅读中,我忽略的作者背景、年代背景、文化需求背景等,都为完整阅读提供了从核心到边角的独特信息。
比如,安徒生说:“童话的种子散落在我的心田,只需一泓流水、一阵和风、一道阳光、一滴苦酒,就可以发芽开花。”
而他本人穷苦的经历却与之相反,“他从未忘记自己与普通百姓、民间故事和自己在小河旁度过的童年之间的联系”。
为此,再读《安徒生童话全集》,我更深地理解了他的那些无处不在的幽默、美好背后的讽刺、对照。也通透了对他夸张的“恶”,严厉的“惩罚”曾经的那些不解。
我还惊喜地收获了译者角度的赏鉴细节,比如,《爱丽丝漫游奇境》也是耳熟能详的作品了,它的细分类是荒诞文学,在我童年时的最初的阅读过程中,它是奇妙且趣味的。
如,爱丽丝吃了蘑菇变长的脖子、穿人类衣服、和人类行为无异的各种动物、喜欢暴怒的纸牌皇后……
如作者所说“相当多的大人不喜欢它”,随着年岁增长,我对这个曾经喜欢的故事也抱有了怀疑,寻找不到美感和精神。
作者从翻译的细节解析了原版双关语、拟形化排版等这些普通作者不大可能深入了解的细节,将这个“支离破碎”的故事深度、原味地展开,使我从时间、背景的容许、难能可贵的打破,去欣赏一份“从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的全新抵达。
熟悉的作品外,带给我强烈心弦震动的:
《绿山墙的安妮》,这是一部在我心中有轮廓,却从未细读的作品,西方文学写小女孩的作品相当多,农舍、老年的养父母、无所畏惧的活力女孩,成长与亲情,故事结构并算不突出,可那股牢牢的吸引力就是会粘黏我们的心。
我想,那多半来自这个鲜明得似乎就在身边的女孩,在逆境中也永远充满希望,大大咧咧、大大方方,理所当然、温情无限。
她的矛盾面、她的尖锐面,在她的蜕变中一步步带给我们震撼,“孩子们认同安妮,常常感到自己就是她”便是这部作品最原汁原味的吸引力吧。
《银河铁道之夜》,这是一部已有不少人推荐过,而我在这之前还一无所知的作品,有人说作者宫泽贤治的文字有着可以与安房直子比肩的美妙,有人说,他的故事胜在画面感的空灵,仿佛整篇宫崎骏漫画的基调。
当我读了,我还忍不住搜索了动画版,全方位感受这美、这丰沛的情感才能使我聚集出完成仪式般的充实吧。我想在这里借用一句来自普通读者的评论:“有一种汗毛竖起的感动”。
这个可以抵达的世界,入口是一列火车,我无法想象的那些景致却又清晰在眼前,星河里,透着橘色光飞驰的列车,桔梗色的天空,如漫天大雪般飘落的白鹭……
我一向视为故事灵魂的情感,在这里超脱出我的想见,孤独的男孩、珍贵的友谊、亲人的思念,直至死亡旅程最后的陪伴。
包容了哲学、宗教、生死的情感是一种清透的璀璨,它席卷我们的思绪,引着我们追逐那深邃之夜的萤亮与灿若玫瑰的宇宙之光。
值得概叹的是,这样惊艳动人的作品竟是一部“永远的未完之作”,作者生前从未获得认可和关注,对这部作品,他孜孜不倦地跨越了八年进行创作、改写,直至生命的终结。
他的孤独灵魂为这壮丽、细腻的幻想注入了不可替代的力量。而作为一部幻想小说,作者的文学基准却不仅仅是玄妙的幻想,天文科学的贯穿,让那玄妙清晰起来,身临其境。
我想,很长一段时间,或者很长的时间里随意哪些晴好的星夜,我会倚在窗边,向着那遥遥的星河,想象着那列特殊的火车窗外,渐渐远去的天蝎燃烧的火焰、布满核桃化石的海岸、微风吹拂一丛丛龙胆花的风景,久久。
原想控制在三千字的读后感不知不觉超出了这么多,并不系统、精要,更像是自心底迸出的呓语。
于我来说,这是一趟旅程,让我尽可能回归童年的单纯感官;尽可能回忆童年与幻想、梦想的初始邂逅;尽可能展开美与情的神思,享受奇异,享受释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