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读罢《长恨歌》,心里很是压抑,仿佛有一口气想要发泄出来却没有出口只能自己憋着。
小说的格局其实很小,虽然落脚于风雨飘摇的时代,但王琦瑶的故事不过局限在她的住处附近,从弄堂到爱丽丝公寓,到邬桥再到平安里。她的故事也没什么大起大落。从片场试镜失败到竞选上海小姐成功,她顺理成章地成了李主任养在爱丽丝公寓的外室,靠山倒后便避世于邬桥。不久,她又重回上海,在平安里度过余下一生,结识了几个朋友,有过几段情感纠纷,仅此而已。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故事,没有爱得死去活来,一切都以利益为上。为了好的生活,王琦瑶心甘情愿将自己锁在爱丽丝公寓。为了自己的名声地位,康明逊不愿给王琦瑶一个名分。为了解决自己肚中的孩子,王琦瑶假意献身萨沙。故事中最不现实的是程先生,他热爱摄影,钟情王琦瑶,但又不愿强迫她。而最终他的结局是,成为文革最早的一批受害人和自杀者。
《长恨歌》里,连死都是轻飘飘的。李主任死后,王琦瑶没有痛哭流涕。程先生的死也没有影响到她什么。昔日好友突发癌症逝去,她连葬礼也未参加。更不要说因她鼓起勇气从邬桥去上海的阿二,走后再无下落。萨沙恍然大悟后回到苏联便杳无音信。孩子的生父偶尔来看过她后就再不见人影。一切都是王琦瑶生命中的过客,来过又离去。
而伴随王琦瑶一生的,贯穿故事始终的,是人与人之间暗潮汹涌的比较与斗争,是女人间九曲十八折的小心思。王琦瑶对吴佩珍的慷慨是因为对吴同情,与蒋丽莉的交好是因为蒋的讨好。这是一种得过且过、将就的友谊。说它虚伪吧,她们又都付出了真心。说它真诚吧,她们又彼此抱有他意、明枪暗斗。严家师母的陪伴是因为同病相怜,既盼着她好,又盼着她不好。甚至连王琦瑶与女儿、与晚辈之间相处也是这样。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而弄堂里出来的女人更是这样。他们谈话之间“像那种武术里的推手,一推一让,看似循环往复,其实用的是内功,还是有输赢胜负,强弱高低的。”
王琦瑶活得通透,从小如此。“她天生就知道音高弦易断,她还自知登高的实力不足,就总是以抑待扬,以少胜多。”“她知道这世界上的东西真是太多了,越想要越不得,不如握牢自己手中的那一点,有一点是一点,说不定反会有意外的获得。”“她知凡事不可强求,自有定数的天理,她也知做人要努力的道理。因此,做什么都需留三分余地,供自己回转身心。而那要做的七分,且是悉心悉意。毫不马虎的。”纵然她被沪上繁华所迷,她也是清楚这繁华深处的深渊的。
于是,她心甘情愿、顺理成章地住进了爱丽丝公寓。她清楚,等待她的徒有长久的等待。“唯一有点声气的是留声机,放着梅兰芳的唱段,咿咿哦哦,百折千回。王琦瑶终日只穿一件曳地的晨衣,松松地系着腰带,她像是着戏装的梅兰芳,演的是楚霸王的虞姬。”她等而不怨,苦而不艾,她既然走进这精美的牢笼,她就承担得起这后果。
于是,当她重坠凡尘她也不怨,在邬桥休养了一阵子后又重返上海,靠着当护士给人静脉注射谋生,平日则和严家师母几人打麻将吃甜点。日子是无趣的,不好也不差,唯一的几点波折便是与康明逊、萨沙、程先生的情感纠纷。康明逊是正规人家的独子,她清楚他们不会有结局,于是即便是怀孕了她也没有赖上康明逊什么,而是选择利用无父无母一身轻的萨沙。程先生对她的恩与情她也明白,只要程愿意捅破那层窗户纸她就不会拒绝。但程终究还是没有留下来。
到了女儿薇薇的时代,她仍然通透,吸引得女儿的好友都愿与她攀谈交友。渐渐地,她成了上个时代的遗珠,人人知她是曾经的“上海小姐”。她再次成了舞会的焦点。可这舞会已不是从前的舞会。人们身上穿的是奇装异服,放的歌曲是随心所欲的,脚下的舞步是杂乱无章的,舞会外的上海街道是肮脏的。她知她不过是人们办舞会的噱头,便安安静静地在角落里坐着。再后来,怀旧成了一种潮流,“老克腊”被她身上的时代气息所吸引、向她求爱,而“长脚”看中的是她的盒子。
然后,她死了。没承想,优雅了一世的王琦瑶最终却是死得如此潦草意外,被珍藏大半辈子不舍得用的金条夺去了性命,徒留一个无解的凶杀案。
这是一个悲剧,却悲得人心里空落落的。悲剧好像并没有撕碎什么,一切仿佛是顺理成章,不过是一起抢劫不成灭口案,既没有情杀也不是牺牲,就这样戛然而止。
其实一开始读者就知道这是一个悲剧。作者做足了铺垫,耐心地引导着故事的发生,让读者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从一开始对弄堂的铺垫,说弄堂的暗,“那暗是像深渊一样,扔一座山下去,也悄无声息的沉了底。那暗里还像是藏着许多礁石,一不小心就会翻了船的。”又说到鸽群,“这城市里最深藏不露的罪与罚,祸与福,都瞒不过它们的眼睛。”就暗示了悲剧的揭幕。
悲剧早已注定,从她走进片场的那一刻就无法回头,等待她的只有这个下场。一切都是因为“她扮错了角色。起首一句错了,全篇都错。”
王琦瑶死得太轻太轻,却也很沉重。王琦瑶是上海小姐的代表,是旧上海最后一曲《四季歌》、最后一抹阴丹士林蓝。她的潦草收场,象征着旧上海的潦草收场。那个精致优雅的十里洋场就这样成了肤浅而粗俗的世界,没有一点挣扎,就这样自然而然的消失了。没有壮烈的悲歌,没有烈士的坟墓,也因此让人悲怆也不知该悲怆什么,凭吊也不知该对何凭吊。
于是后知后觉,所谓《长恨歌》,不过是:曲终人散,唯长恨不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