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25)

作者: 暮潇潇 | 来源:发表于2019-01-07 23:49 被阅读3次

读后感(25)

今天,我读了狼头长啸李树身先生写的述评:《述评:旅游区这样“爱国”纯属弱智愚蠢》。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我国共有四大主场外交活动:4月在海南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其主旋律是改革开放;6月在青岛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其主旋律是弘扬“上海精神”;9月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其主旋律是“一带一路”。1月在上海举行的进博会,主旋律是市场开放。进博会是今年我国“四大主场外交”的最后一场,备受世界瞩目,是我们宣示市场开放的重大举措。

我们从“两个升级”中可以认识进博会丰富内涵:一是通过进口促进消费升级;二是通过进口促进产业升级。

我们还可从六个方面看待进博会突出作用:一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大行动;二是推动全球包容互惠发展的公共产品;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四是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宣示;五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措施;六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动作为。

众所周知,上述四大主场外交活动,是中国政府在加入WTO体系并获益良多后迟到的承诺,即中国为了展现领导能力,与WTO成员国一起改革和更新这个体系,力求创造一个真实公平竞争的平台,从而赢得WTO成员国的进一步团结合作与尊重。

可是在“孟晚舟事件”发生后,在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煽动下,一些脑残者顿时愚昧无知地追随并做出反“市场开放”的低级“爱国者”蠢行。其中最低级的莫过于河南神农山景区,河北崆山白云洞旅游区、广东清远古龙峡景区的“优惠政策”表演,具有涉嫌故意制造并留给外国攻击中国是在“说一套做一套”的口实,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请阅读媒体报道称,在河南神农山景区,河北崆山白云洞旅游区,广东清远古龙峡景区相继对使用华为手机的游客给出免费或门票优惠的政策之后,江西婺源景区也给出了类似的优惠政策,不过与前几个景区不同,江西婺源景区给出的优惠,不仅针对华为等少数手机品牌,而是宣布“使用国产手机的游客都可享景区通票半价优惠”。此后多家近期纷纷效仿,这不是在与主旋律“一带一路”对着干吗?

12月26日,李树身先生发表了《随笔:“历史上的今天”仍是网络热议话题》一文。

“历史上的今天”,即每年的12月25日,虽然原本只是西方的圣诞节日,但由于19世纪圣诞卡、圣诞老人的出现,于是圣诞节也开始在世界各国流行起来。但12月25日这“历史上的今天”,近几年来在中国互联网的百度、360等大型社交网站网页词条搜索引擎上,却新增加了另外与中国人息息相关的热搜词条---“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和“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的电视讲话。”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此话,依然历久弥新,有极大的热议价值。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对1922年建立到1991年解体的社会主义阵营老大哥苏联有所抱憾和不解:“为何在战火中建立,战火中成长的首个坚信“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生命周期怎会如此之短?难道这便是很早就有人说是实力强大的沉船派力量所为吗?”尽管一切是显得那么自然,却也显得那么的无法揣测,但人们仍然不愿因时间飞逝而忘怀曾经的那一切……

苏联在1939年的两件历史大事件,不得不提:苏德和平协议的签署和苏芬之间的战争。一是苏德和平协议暂时制止了德国对苏联的暂时入侵。二是苏芬之战是苏联发动的第一场非正义战争,也被史家戏称为“被鸡蛋碰破的石头”战争。

不过李先生认为,1956年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2月份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应该说才是真正引起了社会主义阵营思想上的混乱并引发波兰内乱和导致苏联两次出兵镇压匈牙利国内暴动,从而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裂,也预示着这个帝国走向亡命国运之路所暗藏的巨大危机。

尽管苏联的正式解体,应从1991年开始正式生效,但立陶宛加盟共和国从1990年3月已宣布正式脱离苏联,就暗示了苏联已开始了无法避免的分裂。后来长达10年的苏阿之战,又一次将苏联的经济推向深渊,而当时中美的靠近从大战略上讲也将苏联逼到了死角。于是缺少东方哲理“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苏联,在各种思潮的影响、国内各民族的独立和西方的演变下轰然倒塌,实乃天意使然,人为不可违拗。

从全球正进行中的新一轮大变局、大洗牌、大重组和大国、强国重新定位的风云激荡时局来看,充满极大的不可预知变数,那么在面对时代十字路口,不仅中国、俄罗斯等大国要迅速做出何去何从的选择,就连真正的大而强的美国也概莫能外,稍有不适也有跌落潮头的隐患。这是李先生作为独立自由撰稿人的一孔之见,不粘左染右;同时也是李先生2017年10月15日,在“人民网--强国论坛”等多家大型主流媒体上发表《“小国亡于外,大国亡于内”》一文之观点延续,即一个共和国,如果小的话,则亡于外力;如果大的话,则亡于内部的邪恶……这种弊端出自于事物的本性,不是任何法制的形式能够医治的。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圣诞节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职。晚上7点,戈尔巴乔夫开始了自己作为苏联总统的最后一次讲话:“亲爱的同胞们,造化弄人,当我接任国家掌舵手的时候,这个国家的境况已经非常惨淡。我们拥有丰富的资源--土地、石油和天然气,上帝也赐予了我们聪明才智。然而我们的生活与发达国家相比却每况愈下,差距越拉越大。原因很明显,整个社会被官僚主义的指挥体系所束缚。我深知,在这样一个国家,要想大胆进行改革,是需要冒很大风险的。我们的社会获得了自由,这是我们最大的成就,尽管目前还不能够在所有的地区实现它,但我们没有学会如何去面对自由。”

对此,已故俄罗斯历史学家阿法纳斯耶夫一直坚信,苏联的解体并非一人之功,从当时苏联的状况来看,它是没有任何前途的,迟早要走上终结。只不过这个终结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说,我们看到的这种大崩溃。”

在历史长河中,往往会有一些惊人的相似表现复制,而这或恰是时下“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和“巴尔戈乔夫宣布苏联解体的电视讲话”能继续成为网络热议话题的主因吧。

读后感(2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后感(2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em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