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融合化育”的实践创生与成果转化
——读《融合化育:农村学校的强校之路》有感
在阴雨绵绵的冬日,静下心来,读一卷好书,实在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当读到卫东浩校长三十多年如一日,热爱本职工作,潜心教育研究,辗转于九所学校,把毕生精力与才华投入到学校管理的“困局和破局”中,心中油然而生起七分敬意和三分钦佩。扎根农村教育,以“融合化育”理念,促“三自素养”提升,这是学校管理的专业境界和校长领导力的具体体现。
现就阅读中感受最深的几个方面,做一点肤浅的理解与思考:
一、在“融合化育”中,提升学校管理品质
“融合化育”,是卫校长对学校管理理念的原创性表达。在平时的专业交往中,卫校长介绍“融合化育”的教育理念,是2018年初他刚到凌桥中学任职时就提出来的,这是基于他对凌桥中学的校情和学情的调查和了解,一所偏远农村学校,面对内部师资力量不足、外部教育支持不够、相对优质生源流失和家长普遍配合度不高等现实问题,提出本地户籍和外地户籍的融合、普通生源和随班就读的融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融合、课堂教学和技术支持的融合等,让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协同关系等,在“温馨教室”和“课堂变革”的教育政策背景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基础。
二、在“融合化育”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教学素养、社会交往与沟通能力、自我反思与持续发展意识等。教师的专业素养从哪里来?从教师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中习得,更重要的是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新和体验,通过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进行自我建构,形成具有共性特征和个性特点的价值认同、行为方式、专业能力。卫校长所在的蔡路中学和凌桥中学,都是属于外力支持不足,需要内力支撑的相对薄弱学校。卫校长通过教师、学生、家长的“调查访谈”,“合作策略”的建立与维护,“课堂效率”的问诊把脉等方式,把教师专业素养中的对学科教学的理解,对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体验等自我反思与持续发展意识,由问题分析到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
三、在“融合化育”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的办学质量,在相当程度上是由“进口学生”和“出口学生”的合格率和优良率决定的。在目前淡化学业质量考核的前提下,中考升学率成了老百姓家门口好学校的评价标准。在外力不足以支持学校发展的情况下,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内驱力为主要抓手,从教师的专业梯队培养和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出发,在教师队伍团结一致、寻求专业发展突破的情况下,以优化激励评价机制、鼓励教师主动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文化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为着力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改和课改活动,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融合起来,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
四、在“融合化育”中,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格局,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落小、落细、落实,抓手在以“融合化育”理念,促“三自素养”发展的顶层设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常态性上做文章,以“种子教师”“榜样学生”“特色课程”“办学成效”为质量检验标准,用开放、包容、创新、生成的方式,不断提炼、总结和推广经验,在“自律、自学、自信”上形成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切实提高教师的成就感、自豪感、满足感等正向情绪价值,满足学生的安全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促进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总之,“行百里者半九十”,教育变革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最后一公里的实践创生和成果转化。假如能在“融合化育”的教育主体——教师、家长、学生,教育内容——课堂、课题、课程,教育评价——质性、量化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的话,“融合化育:农村学校的强校之路”就一定能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