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2
【原文】
这样一来,事实就必须得符合我们的信念,而不是将我们的信念与事实相印证。我们相信,你肯定能发现这当中的问题。因为我们认为很多事情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就相信它们确实不是这个样子。
一旦我们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这样的倾向,就要不断地问自己:“这事是不是因为我希望它是真的,它才是真的,还是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它是真的?”
否则的话,我们可能会自取其辱,说出的话就像哈利·波特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里说的那样,完全受“系统1思维”的控制。
哈利:肯定是马尔福干的。
麦格教授:波特,这个指控可是非同小可。
斯内普教授:说的是。波特,你有什么证据?
哈利:我就是知道。
斯内普:你……就是……知道?(语带讥讽)波特,你的天才又要让我大吃一惊了。
【感受与思考】
作者举出《哈利波特》的例子很有意思,简简单单的一段对话,就包含了很多心理学的有趣概念,我自己能想到的有2个。
①验证性偏差
人们往往会去寻找那些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与寻找证据证伪自己的信念相比,我们更愿意证实它们。哈利波特一旦认定了马尔福是坏人,于是就构想,所有的坏事都是马尔福干的,却不思考如何找寻证据。
②刻板印象
哈利为什么会选择把马尔福列为嫌疑对象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马尔福的刻板印象,哈利认定,马尔福身上就只有坏人的标签。正如我们普通人,对特朗普就有着不好的印象——毫无底线,两面三刀。但是,特朗普当年之所以能够战胜希拉里,成为美国总统,身上也有很多的优点。比如,他调动民众情绪+谈判的能力,就非常强,还懂得为自己造势,敢于公开说一些夸张的言论。
分析完了两个概念,那么,又该如何有效地克制心理偏见呢?按照作者的描述,最重要的还是自我觉察,也就能观察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偏见状态”。只有识别出来,才会有后续的理性应对措施,也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批判性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