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的第一节课是思修,从上课前10分钟到上课铃打响,教室里整整循环了3遍带着80年代独有怀旧风格的励志歌曲,这更是催眠了一屋子早起状态游离的学生,我也是低头大军中的一员,刷着科一的题库。
是什么时候我好像如获至宝一般猛然抬头的呢?
是在地中海老师讲到“迷茫”这个词的时候。
他说,很多人高中毕业,对未来充满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职业,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甚至连大学的专业也是父母给选的,“因为好就业”。
很多人到现在还在迷茫,很多人到了大四还没有答案,那这四年,都白白浪费了。
大概是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去,低头玩手机的人少了一打。
有了问题,自然要给个解决方案,老师给出的解药是“读书”。
无论是什么专业,这一条都适用。
“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人人知道,而这位老师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把读书的阶段细分出来呈现在我们这群迷茫的人面前。
首先,大一刚入学。要读什么?要读那些从前老师家长不让你看的“闲书”,文学啦小说啦,这些东西在高中对白纸黑字的考试用处不大,因此大家总被拦着触碰它们,现在有机会了,要大量广泛地阅读,中法俄英美,爱情奇幻武侠推理….借此来寻回自己丢失的想象力和眼界,在书中感受别人各种各样的人生,丰富自己的人生体悟。
然后,大一下。这个时候你已经捡回了一定的想象力,看见了过去从未见过的世界一角,此时要更深入一点,广泛地浏览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历史、心理学….都去看一看。你可能会问,那么多书,从哪里看起?那就从各个人文学科的通史看起,了解下该学科的大概。
接着,大二。过去一年你读了那么多的书,肯定遇到了那么几本读来让你豁然开朗的书,这些书的见地、观点或是描述,让你忍不住在读时一拍大腿,“就是这样!”。那么恭喜你,你遇到了你的“贵人”。去读他或者他们的书,在有方向的阅读同一个人的著作中,你和“贵人”不断地对话发问,获得滋养和成长。
这个时候你应该已经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了。如果你喜欢你现在的专业,那就下功夫去系统地学习你的专业,弄明白学精细。如果你实在不喜欢你的专业,那么转专业,或者利用课余的时间,你都可以去寻求资源学习你喜欢方向的知识技能。
之所以这番话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是因为很巧,过去的一个学期,我就是这样做的,同时,老师的指导把阶段作用说的一清二楚,使我现有计划的框架内容更为丰满,给了我明确坚定的方向与勇气。
去年高中毕业,刚从高中的死记硬背过渡到大学的自由选择,我因为拥有选择的自由而欣喜,也因为这份自由而苦恼,我迷茫啊,这么多的选择,好像我都能选,好像又都不属于我,我究竟想做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要做怎样的一份工作?答案都是未知。
知乎上相关的问题,“大学怎样才能充实地度过?”“有哪些你上了大学才知道的小事?”,诸如此类,都被我翻了个遍。我从中学到并采用的一个习惯,就是读书。
从暑假到上学期结束,我读了二十多本书,大多是小说,也有专业书画册之类的,起初是为了“提升自己”而有意识地去读,后来越来越享受读书这件事。
读书的时候,我沉浸其中,惊叹于作者优美的文字或是在迥异的观点性格中碰撞。有时候读完会写下只字片语记录心得体会,有时候去豆瓣看看书评不了了之,看起来读完这本书,对我而言并没有带来太多的东西,却会在很久之后的某天某个场景里突然联想到那本书中的人物,突然能对当时不理解的某个情节反应感同身受。
所以说,读书不是特效药,无所谓读完一本书你的力量值就增加了多少个点,读书有点像喝中药,需得饮上几个月,药效才润物细无声地显现出来,叫人惊叹。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遇到了我的贵人。
毛姆,《刀锋》。
男主人公在上战场亲眼目睹了战友的死亡后,变了,他不想工作,每天泡在图书馆里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他用了很多年,读书,什么都读,然后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去做苦力活,为了养活自己也为了放空脑袋,这样过了很多年,他游历了很多地方,终于在印度的某处某时,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等他再和昔日已成家的女友朋友会面时,她们都还是老样子,社交、金钱,这也是她们想要的生活,而他看起来和十几年前什么两样,还是那么英俊健壮,可让人能感觉到的,是他身上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他的内心。丰富、平静、祥和、满足…..
还有很多的感同身受,我没办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总之就是以前我无数次的发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钱、物质、享受、爱、奉献….我都没办法为暂时找到的答案下个定论,但是看完这本书,我也觉得自己隐约找到了答案。
上完那堂课,我才知道,这是我的贵人。
上那堂思修课的时候,我正在阅读《影响力》,是我最近怀着“该看点心理学的书”的心情买下的其中一本。很巧,也和老师说的重合了。接下来,我将循着这个方向,展开阅读人文社科类的相关书籍。
读书对我的“迷茫综合征”起效果了,你要不要试试?
文/Onlooker
活在当下,来日可期
用心生活的大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