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斯·陶尔
威尔斯·陶尔,1973年生于温哥华,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长大。先后在卫斯廉大学攻读人类学和社会学,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创意写作硕士课程。在卫斯廉大学毕业后,他周游美国,干过资料登录、仓库工等古怪工作。
2009年,威尔斯·陶尔首部短篇小说集《一切破碎,一切成灰》出版,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十大好书”。2010年,威尔斯·陶尔被《纽约客》入选“四十岁以下的二十位新锐作家”之一,并获得纽约公共图书馆“幼师小说奖”。
《一切破碎,一切成灰》。取其作题目。
评论家这样说:
既阴郁,又滑稽。就陶尔的作品来说,阴郁并不消解滑稽。在其中一个短篇中,当你看到女人发现他丈夫偷情是因为他汽车风挡玻璃上的脚印与她的脚印并不相符,你就会知道,你正在读一个不常见的作家。
一系列没有终点的故事,让人困惑,又勾起好奇。威尔斯·陶尔笔下的美国,散发着避世者、格格不入者黑暗的光辉:失败的发明者,嗜酒的梦者,不幸的父亲,不服约束的儿子……
一看就是美国人的书,文字醇度很高,不错。文本是暗的,凉的。封面选作金黄,正好提一下色调。是的,故事没有终点,生活图景是庸常的低压密网。作家是先构思好了一个画面,再一点点把它拓印在纸上。但读者唯一的线索就是这张纸,所有的立体感都来自作者的取景框的选取,书写者,决定了用怎样的线条和细节一下子把你按到那个点上。他做得很出色。
让人想起卡佛,文学归属有迹可循。
后现代的东西多少沾染着“一切破碎”的味儿。陶尔的破碎不是剧烈的,是慢镜头,“成灰”的成分可能更大些。捎带着有一些青涩和炫技后的绮乱。
也许不要在阴天读。
尤迪特·海尔曼
►
尤迪特·海尔曼(JudithHermann),1970年生于柏林,德国女作家。当过酒吧服务生,在纽约做过实习记者。被誉为“一代人的声音”,并带动了短篇小说的复兴。
豆瓣上的译者 浮蓝 翻译了几篇
参见:http://site.douban.com/106575/widget/articles/11240885/
我只读了她一篇《马尔特》,但已觉能领会其大概。女主人公在探寻过去(又是类似“我们的过去一片朦胧”),一段被有意隐瞒的过去,一个过去的、并永远停留在过去的人物在大人们的口中被完美抹去了,后来,道听途说的你偶然得知其下落,困惑而不可思议。怎么就被剪掉了呢?主人公想知道更多。
细节的描写应该是最重头的戏份。所谓文章的神经末梢,密密麻麻地勾勒书中人的视域,视域几乎已经决定了一切。所有的细节都归属于一个心境的暗示。
法国人和德国人真的都很擅长这些。
P.S.
对于这种碎片化的灰暗感,我本人感触不是很大。看得不够仔细。今天写得就少了很多……作家的笔力都是在的,诸位不妨一探。
今天刚读完《我唾弃你们的坟墓》,心情很抑郁。里面摩氏硬度为10的性描写和暴力场景让胃浅的我不是很舒服。过于逼真,走刀狠烈。我觉得那更像一个暴力恶性循环,这个种族复仇,可以理解,但是……算了,也许没什么但是,就像《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里描绘的中东一样,这里讲礼貌是没人听的,有时候必须诉诸武力。黑人的反抗历史我并不很清楚,而「法国作家」这个群体似乎是一向的人道主义。
现在读书,觉得就像开着顺手的机车。摇着档、叼着雪茄戴着帽子的感觉,每天准时上车,读个百八十页。遇到动心的景就熄火逗留一会儿。一两天一本,大约如此。
或许是时候慢下来了。
封面来自画家Ian Fisher
有没有让人想起一本最近的小书叫《云彩收集者》?
周五快乐~下次见啦
来公众号找我玩吧,失眠的夜里还能陪你唠唠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