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允许不完美,但是不允许不真实。是的,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回答问题出现思维困顿很正常。正因困顿,才能暴露问题;也只有真实地、完全地暴露问题,老师才能相机点拨,学生才能有所提高。
课堂,一定要抛开资料,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拐杖”去思考问题,让问题在思考中从模糊到清晰。如果每次都把参考资料上的答案抄写在课本上,那只能掩盖学生认知的真实状况,导致课堂虚假化和肤浅化。
课堂,切莫被辅导资料绑;学生,切莫去当“搬运工”。
为使学生不当“搬运工”,教师自己首先不要当“搬运工”。但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教师在备课时,也是把教参、教辅以及从网络上搜索到的和这一节课有关的内容都“搬到”教材上分。翻看他的教材,你会发现,教材的边边角角都被他写得密密麻麻,小到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大到文章的时代背景和内涵。就这样,我们的课堂就形成了“师生照着教参、教辅搬运,老师没有自己的思考,学生更不会有自己的思考”的恶性循环。学习,就这样成为一个死记硬背、毫无趣问的过程。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潜入文本,静心阅读,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教参、教辅上没有的内容;从文章的空白处,读出,作者要表达的内涵;不仅要看懂文字承载着什么,还要明白文字的空白处流淌着什么。只有当“思考”代替了“搬运”,我们的课堂才能生长出自己的灵魂。
文字是有灵魂的,但唤醒它,必须有自己的思考,有了思考,才能触摸到字里行间、空白处流淌的内容,聆听到文字发出的声音。
教师,切莫忘记了思考;学生,切莫只当“搬运工”。师生都要用自己的思考,让课堂生发出属于自己的灵魂。
一点收获:反思自己的课堂,照搬教参内容,再批发给学生,最缺乏的就是思考后属于自己的理解。以后的教学中,师生都要用自己的思考,让课堂生发出属于自己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