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咏鹅的小孩

作者: 乡里人氏 | 来源:发表于2022-12-17 09:01 被阅读0次

               

          一千六百多年前,有个很聪明的小孩,才七岁时,就口占了一首诗,虽然被称为“口水诗”,但至今仍在流传,这小孩,至今还为人所津津乐道,被老师与家长们经常作为范本教育与激励甚或要求现在的小孩。

            这小孩不是别人,就是文学史上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那首诗就是如今还在许多文学选本上可以见到的不到二十个字,既不是绝句更不是律诗的总共才十八个字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但就是这十八个字,折服了无数人,他被誉为“江南神童”,也开始奠定了其在文坛的地位。当然,古往今来,像他这样的“神童”也许并不少见,但很多都不过是过眼云烟,比如,比他晚出生五百多年的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就写过一篇文章《伤仲永》,说的是一个叫做仲永的小孩,似乎也是个神童,才五岁时,还没有上学,忽然有一天,他要家里人给他纸和笔,家里人拿来后,他立马写出了诗句,而且还不错。后来,他父亲便带着他到处炫耀,并把他当成了摇钱树,到处弄钱,也不让他读书,结果几年后,由于他并没有读书学习,所以,作者见到他时,“泯然众人矣”,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与一般人差不多,没有什么两样。。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似乎有这样的事,也常常听到什么很小就进入高校学习的聪明小孩的报道,但此后却并没发他们有多大的成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现代版。

          不过,骆宾王不是这样,那首《咏鹅》不过是初试锋芒而已,此后,他还写过不少的作品,不然,也不会仅仅凭借十几个字就进入“初唐四杰”之列。

          在中国古代,写诗作文似乎还没有作为一种职业,不像现在,有什么文联、作协之类的单位,财政拿纳税人的钱养着里头一些人专事写文章,写出来发表了有稿费,没写出东西来,也有固定的工资,旱涝保收。那时候似乎是一种爱好,喜欢就写,朋友间互相传阅,互相唱和,也是一种乐趣。当然,后来有了科举制度,写文章也成了进入“仕途”的敲门砖,但却又渐渐演变成了起承转合的“八股”,了无生气。还是没有功利目标的业余文学爱好者写作出来的作品能够流传至今。

          还是说骆宾王

          虽然他是“初唐四杰”之一,但在流传下来的诗文版本中,选入的却不多,翻了一下《唐诗三百首》,只有一首七律《在狱咏蝉》,前些年比较盛行的由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里,也只录入这一首,当然,还有散文一篇,那就是《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即人们常说的《讨武曌檄》。为什么会只有呢?我想,这大约与他 的经历有关。虽然他很小的时候就不错,有了名气,他父亲也并不象仲永的父亲那样,把他当做炫耀与赚钱的工具,而是严格的教育他,让他学习,但他父亲却过世很早,没有了条件,而他的仕途也很不顺,没有担任多大的官职,并且还被贬过,甚至还坐了牢,他的那首流传比较广且不少版本收录的《在狱咏蝉》就是在监牢里写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个咏鹅的小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kbh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