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尤其是工作,凡是寄望于别人的东西都是不靠谱的。
这个体会源于我昨天听到的一个消息:一个在报社工作了11年的老员工L离职了,准确的说,是半离职状态,就是人已经走了,但离职手续还没完全办妥。
这实在是太让人震惊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L曾经是报社的“红人”,是社长长期以来最青睐和信任的人,社长对他的感觉甚至比对自己的儿子还亲。
社长是一个爱才、惜才的人,L也确有才华,因而,他在报社的升迁速度如同火箭一般,入职第一年做记者;第二年升主编,开始独立带团队;第三年升执行总编,开始独立运营一家子公司,一直持续至今。
就这样,L俨然已是社长的左膀右臂。
这些年,伴随着外部媒体环境的变化,以及内部管理模式的调整,再加上老社长一波又一波的幺蛾子出来,报社的老同事走了一批又一批,但L仍然岿然不动。
所有人都理所当然的以为,L会一辈子都呆在报社,陪社长一起支撑起报社的未来。
但是,他却走了。
02
关于其中的原因,有说社长要扶持自己的亲儿子上位的,有说年底利益分配不均的,各色说法层出不穷,但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他不来上班了。
你看,我们曾经以为,L会毫无疑问的拥有这样一份体面的报社高管的位置到老,没想到,事实却并不是这样,想来也是令人叹息。
毕竟,无论是名还是利,在报社都不是L自己一个人可以掌握的。归根到底,这一切都要看社长的态度。
由此越发让我体会到,工作这东西,还真是不能太寄望于别人。
不要寄望于你的领导,更不要寄望于你的单位,尤其是在疫情冲击之下,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每个月能拿几千块钱的工资就很不错了,就可以这样不求上进舒舒服服的过日子了。
相反,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居安思危,越是要不断的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迭代升级,一点一点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要逐渐增加这个竞争力在市场上的不可替代性。
唯有这样,你才是安全的,你才是独立的。
03
昨天听樊登读书,樊登老师提到了《反脆弱》中核心的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拥抱不确定性,要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
我很喜欢这句话,尤其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不确定是正常的,确定反而是不正常的。
受疫情影响,不管是从国际还是国内来看,大家都普遍认为,今年以及明年会是日子很难过的两年,大到国家,小到我们每一个个体,日子都会过的比较艰难。
那我们怎么办呢?
只有不断的修炼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千万不要贪图安逸享乐、消耗自己,因为在这样的时代巨变中,企业和个人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巨变,你今天的安逸,明天可能会葬送你。
那些巨头的轰然倒下,就是实证。只不过,当巨头倒下时,你可以当吃瓜群众,但如果落到你个人头上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