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今天难得有闲暇和兴致,拿着书籍上尘封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来阅读,确实有新的体会。是否可以如孔圣人所说,可以当老师,我却不清楚,现在便执笔以记之。
自古以来以少胜多的战役相对要少,因为胜利的条件相对来说太苛刻了。因此,只要是以少胜多的战役都被广为流传,其中最为著名的则是: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和赤壁之战。而这三大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中有两个是发生在三国时期,并且都与曹操有关。
官渡之战:袁绍拥兵七十万,败于只有七万人马的曹操。何也?成于团结,败于分歧也。曹操利用袁氏集团内部的矛盾分歧,抓住机会,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战争的关键便是曹操这方的武将和谋士团结一致,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荀攸、许攸和荀彧献上计谋,都能马上等到很好的是实施。而袁绍则反之,以幼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谋士田丰的计策;因为许攸家人犯法,不采用许攸的计谋等。最终结果:曹操以7万兵力战胜,拥有70万兵力的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曹操拥兵八十万,败于只有五万人马的孙刘联军。何也?成于团结,败于分歧也。周瑜利用曹操兵马主要是北方人,不习水性(俗称:旱鸭子),而能操练水军的蔡瑁和张允不是曹操的心腹。便设反间计,利用前往东吴刺探军情的蒋干,向曹操献上蔡瑁和张允阴谋反叛的报告,曹操一时没有分别其真伪,就召唤蔡瑁、张允二人前来,蔡瑁、张允二人不知其意,被曹操令武士推出去斩首。而刘备和孙权便是团结一心,拼死抵抗曹操大军,此消彼长,孙刘联军便战胜了拥兵八十万的曹操,为后面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从这两次著名的战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成于团结,败于分歧。即,再强大的力量,出现分歧后,便会被团结一致的力量给击败,哪怕是薄弱的的力量,汇聚而成,也会有势不可挡的强大,变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除了三国中的例子外,还有许多类似的故事,例如战国时期著名的将相和,又例如民间谚语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战国时期的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因此赵王被封了上大夫;在秦王设下的渑池之会中,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而老将军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即便偶然遇到廉颇的马车,也是早早的避开,不与廉颇发生碰撞冲突。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的礼让,是以国家大局为重,于是便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蔺相如也原谅了他之前的无礼行为,两人合好了,齐心协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赵国的文臣武将,团结一致,使得强大秦国想攻打赵国,也无从下手,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了。
从前有一座山,山里有一座庙,庙里住着一个和尚,庙里没有水井,如果和尚要喝水,却有只有用水桶和扁担,到山下挑水喝;不久庙里来了一个瘦和尚,和尚们要喝水,于是两人就到山下抬水喝;几个月后,庙里来了一个胖和尚,和尚要喝水,也得去山下打水。可是问题出现了,一根扁担只有两头,一个和尚可以挑水喝,两个和尚可以抬水喝,三个和尚的话,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结果水桶和扁担被丢弃一旁,三个和尚也就慢慢地都渴死了。
无论是《三国演义》中袁绍的失败,孙刘的成功,还是《将相和》、《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一说明了成功来源团结一致,失败在于内耗分歧。正如我们听到的歌声一样“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职业,不管我们在家庭中扮演什么角色,只要我们牢牢记住,成于团结,败于分歧,并善于和他人团结协作,我们的工作一定会更加顺利,家庭一定会更加和睦幸福。
网友评论